皇>帝>王
東漢時,經學發達,肇源於東漢光武帝提倡經學。
於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召開「白虎觀會議」,
目的是要「講義五經異同」,即彌合古、今文經學之異同。
古文經,這裡指的是在發掘孔壁古文後之古文經,
今文經,則是在西漢之初,以隸書寫成的經書。
在這個會議完畢之後,由漢章帝本人親自裁決經義奏疏,
作成「白虎議奏」,再由班固編撰而成《白虎通義》一書,
簡稱《白虎通》。
《白虎通》的內容,匯集了43條名詞解釋,
其中,當然包括了「皇」、「帝」與「王」之名詞解釋。
《白虎通‧卷一‧號》: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
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謚法》曰:「
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在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者
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
,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
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巖居
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
帝者何?帝者,諦也,像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鉤命
決》曰:「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伯騖。」
簡單分析如下:
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
帝者,諦也,像可承也。
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
因此可以知道,皇>帝>王
除惹本佛從《白虎通義》的原始資料外,
其實「國家教育研究院」,早就為此做了白話文的解釋,
其引用文字,亦來自《白虎通義》,
如果覺得本佛的文字太過簡略,亦可直接看這個詳細分析之文字。
如下: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505/?index=12
據〔白虎通義〕爵、號二篇所記,「天子」為爵稱,「帝王」為號稱。
天子依其德之優劣排列,雖有「皇」、「帝」、「王」三個層次,但皆
可稱為天子,而「皇」、「帝」、「王」三者皆為號。「號者功之表也
,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因此,號含有以功崇德,使臣下順
服之意。
「皇」、「帝」與「王」三者雖皆為「號」,但其涵義卻有區別:
1.「皇,君也,美也,大也,天地之總,美大稱也。」皇為尊貴之君,
能夠配稱為「皇」者必須做到:「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
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析言之,皇者居於高位,循天
道而行,煌煌無所不照,就如同天一樣,天並不言語,而四時行焉,百
物生焉。盛德之皇,垂拱無為,以道治天下,故能不擾百姓。若是經年
征戰,民不堪其擾,則雖有偉大之功業亦不配稱為「皇」。
2.「帝者,諦也,象可承也。」帝係依據天道之標準,審諦人間之事物
,象徵其承襲天道而行。「帝」之道德層次不及「皇」但高於「王」,
「德合天地者稱帝」,「皇」以道治天下,「帝」以德化民。
3.「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王者五行之稱也。」五行即仁義禮
智信五常,引申為美行,易言之,王者為美行之稱也。「德合天地者稱
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蓋「皇」者以道治天下,而「帝」與
「王」皆以德治天下,惟「帝德」與「王德」有層次之別。「帝」之德
為自然之德,與天地同樣博大;「王」之德為人之德,以仁義服人。故
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為人君者若能順民心行德政,那麼
天下蒼生莫不嚮往。
〔白虎通義〕對皇、帝、王三者的區別作了詳細的剖析,並以「三皇步
,五帝趨,三王馳。」來描述德與政的關係,亦即德愈高者,為政愈閒
;德愈低者,為政愈忙。
總之,要討論皇、帝、王,三字,一定要從《白虎通義》找答案,
因為這是一本探討古今文經之重要著作,也是明瞭「皇」、「帝」、「王」詞義
之重要參考文本。
這篇文章標注了皇、帝、王,就是皇優、帝次、王再次之,
更簡單地說說就是皇>帝>王
給你們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