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Kroll 在1970年代用1.8萬美金滾到100萬美金
他的書中文版主要有兩本
The Professional Commodity Trader (簡體)職業期貨交易者
Kroll on Futures Trading Strategy 期貨交易策略
前者原文大約1974出版,後者1987
書中沒很詳細說策略如何,原則上是只在拉回買進,只在反彈放空
但是怎麼認定就沒有說,尤其是50%折返,如何認定我看不懂
但是停損、抱住波段、加碼則是多次強調
我也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發大財
那麼他策略很好還是運氣好呢?畢竟那時候什麼東西都在漲
小麥260漲到460 黃豆350-850 黃豆粉120-360 玉米160-310
銅50-74 白銀170-340 黃金65-110
書中也有說,那時候股市沉悶,華爾街「發現」了商品期貨
不但波動大,手續費也比股票高
當時雙邊手續費約30~46美金(當沖手續費可減半)
開戶通常預收一萬美金,券商可以拿去買債券,再拿來當保證金
期貨利潤比股票高很多,所以華爾街的券商紛紛新設期貨部門
Kroll也受邀請去做部門經理
我想1970年代大漲跟這個背景有關(通貨膨脹+無腦多)
有趣的是,那時候主流是基本面分析,沒什麼技術分析
不過所謂的基本面,跟現在新聞、謠言差不多
那時候的K線也很誇張,一大堆漲停跌停,雖然那個漲跌停大約只有3%
不過連續三四支跳空漲停,最後一支漲停收盤變跌停,也是很要命
https://imgur.com/Od1P4j7
大概是因為成交量太少
1972年成交量前十名
黃豆 404萬
豬肚 205萬
玉米 194萬
活牛 137萬
黃豆油 111萬
糖 87萬
小麥 85萬
COMEX 白銀 81.5萬
CBOT 白銀 81.3萬
黃豆粉 63萬
1982
CBOT 公債 1673萬
COMEX 黃金 1228萬
黃豆 916萬
玉米 794萬
CME 公債 659萬
活牛 440萬
小麥 403萬
活豬 356萬
黃豆油 304萬
S&P 500 293萬
這些成交量是全年全契約的總和
而只看昨天黃豆11月契約,一日成交量就10萬了
12月S&P 500更是126萬,真是驚人的增長!
不過由此來看,Kroll似乎只做商品期貨,不做金融期貨:債券、外匯、S&P 500
畢竟1970年代沒這些品種,1980的時候可能他也老了
另外當時Kroll挑選下單的契約時間,剩餘日至少4個月起跳,有時候還會超過一年
跟今日習慣的近月很不同(我討厭每個月轉倉,很煩)
不但下遠月,而且持倉量常常上百口,算是大戶吧
那麼大家覺得,當時的 Stanley Kroll,現在還能複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