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比較從方法論講起
同樣先聲明:
(1)我有身份
(2)本篇有介紹付費課程、資源
(3)學習外語是永無止盡的過程,我目前只是達到幸運拿到幾分offer的程度
不是什麼英語專家英語達人。
(4)在台灣時陸陸續續花了一年,目前來到美國一年。
能接受的再往下看
我一開始的英文程度大概就是托福36分、Toeic 500分左右吧?
雖然不太喜歡用分數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
但這樣描述起來還是比較好懂
當時的目標,達到來美國兩年理工科碩士的英語程度
畢竟別人來兩年就能找到工作
而我得計畫性地利用九個月的時間,達到別人兩年的程度才行。
<<第一次當遊民就上手>>
進入美國的第一天,雖然海關我拿著美國護照
他問我
"要在美國待多久?“、”為什麼來美國?“
最後我很認真的解釋了半天,他還是覺得我英文能力不足把我帶到小房間
小房間裡頭的第二位華裔海關,直接跟旁邊的海關說
“他說他在美國生的,bullshit",等待了將近2小時
我用手機還要把我手機沒收
最後因為錯過轉機時間,當了第一天的遊民
到了美國後用craigslist找房子找了一個月
通常打電話給我聽到我的口音後就沒下文了
租了大型公寓裡頭的房間,但因為他們網頁後端crash掉
我只能用支票支付,但銀行早就關了
於是只好和行李起露宿街頭,第二次成為一日遊民
去買個東西一堆人不耐煩,尤其是公務機關
在美國沒英語能力是會被欺負的
一開始來到美國心態其實超負面
<<來美國前的前置作業>>
我那時半信半疑地去上了“多國語言習得”的課程
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整整投資了快一萬元
其實一開始覺得是詐騙
但兩年下來
深深感謝找到對的語言mentor,算是奠基我用正確方法學習外語的基礎吧?
不想花大錢的其實可以去買書或是一號講堂有有聲書
( 需要的這是我的邀請碼 2d94c846 ,互賺30點這樣,搜尋外語怎麼學)
大概大概300+500的樣子我也不太清楚
如果沒有這位mentor我大概沒有自信一個人來美國
其實大多數的概念也都是從這個課程而來
我在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一次罷了
<<奠基基礎>>
技巧0:我一開始先買大量菲師一對一
我整整大概上了800小時的一對一
但其實300小時以後進步幅度就有限了,建議300小時以後就該想其他方式
可以使用DMM英語、hanaso、cafetalk,前兩者需要翻牆
不然你買台灣的也可以,翻牆付費問題不要問我。
當然,最有效的方式還是直接把你丟在美國人的環境
但若你和我一個樣小孬孬
就建議先用這個打一下基礎。
技巧1:日本動畫
在台灣時,我大量的看“無字幕”的英文發音的日本卡通
畢竟我實在對美國文化沒興趣,看日本動畫最賞心悅目了
雖然在詞彙上會有許多差異,但卻能讓自己更喜歡英語
不然在此之前英語只是考試科目罷了。
技巧2:聽自己喜歡的Podcast
我在臺灣邊跑步時,常常會聽Podcast,當然我同樣對美國文化沒啥興趣
所以一開始就先從把妹podcast下手,印象中好像是“how to talk with the girls"的樣子
技巧3:Udemy課程
udemy講師由於受眾是全世界的聽眾,用的英語其實比較好懂一點
外加有點基礎日後也比較好吸收
建議看無字幕的,上面的字幕和英文翻譯超爛。
<建立人脈>
剛來到美國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去哪交朋友
以前其實被家人抓來過美國一次
但那時只能跟牆壁和Siri說話,但這次就不同了
我盡量的爭取所有和美國人互動時間,建立人脈
技巧4:我一開始先去教會
我本身是堅持挺同婚的,一開始遇到保守派的教會實在讓我有點頭皮發麻
不過我就當成欣賞中世紀的保守古人這樣
也是交到一些朋友
不過之後我找到自由派的挺同婚教會就跳槽了
做禮拜結束後的聚餐什麼的,也提升了一些口說能力
教會的好處大概就是門檻超低,人們超級歡迎非教徒也都比較有耐心
技巧5:我一開始參加自己有興趣的meetup
建議去自己有興趣的,此時你會比較自在
對方也會比較包容你的外語能力,畢竟你是真的有興趣、在該領域有所涉獵
如果你真的沒啥興趣
就去一些語言交流、國際交流活動
你內建的就是台灣文化的代表
<bootcamp時的英語提升>
我有參加bootcamp,對沒參加的人可能不適用,就另外打一篇
技巧6: 我幾乎吃飯時間、同學們閒聊時間都湊上去聽
畢竟想像成一小時600台幣的團體課,五個英語家教對一個
怎樣想都覺得賺到,想到邊睡邊笑
技巧7:厚臉皮的請老師幫忙mock interview
我那時跟老師的關係不錯,幾乎是每個星期請老師幫我做一次mock interview
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的弱項
想在美國求職,就得融入美國文化。
<如何利用時間>
技巧8:我在騎腳踏車時,會邊騎邊訓練正音,每天約10分鐘
我看過很多在台灣念外語以為自己英文很好的,但來到美國一堆美國人聽不懂
入門的可以去搜尋“American pronunciation workshop”
正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你不要期待美國人會對於口音多包容
想要生存,就想像成台灣人是如何對待東南亞移民就是了
大多數的台灣人還是對於標準的中文比較喜歡
無法克服大環境的歧視,就只能改變自己的能力。
技巧9:我在坐地鐵時會聽+看有聲書
其實我沒有投資太多時間在閱讀寫作上面
畢竟聽說能力還是最重要的
<找到對的室友>
我一開始網路上找到轉租,跟三個美國妹子住
原本以為可以大量提升外語,去之前每天笑呵呵
但沒想到卻是災難的開始
人長得漂漂亮亮亮亮但不洗碗
三不五時半夜開party,半夜鬼叫鬼叫的
不然就是帶不同男人回家,嗯嗯嗯
當時簡直聽到英文就討厭。
技巧10:找室友運氣成份很高,建議先確定彼此喜歡再說
我最後找到的室友是去meetup認識的
幾乎是每天我的免費英語家教,在地導遊。
<心態篇及結論>
其實和美國人交流,重點不是用詞的正確與否
而是抱持一顆開放的心、想互動了解對方與對方互動的心態
把對方當一個對等平等的人溝通,不要有對方英語講比較好就自卑的心態
日子久了後英語就會進步
講錯也沒關係,時間久了自然會修正過來,自然會進步
語言本身不是一個學科,而是術科,用久了就習慣了
大量的時間跟母語人士進行有意義的互動,是cp值最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