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剛來新加坡, 下週要入職了, 但已經很有的想家的感受
年資6年, 有老婆小孩, 今年這一波求職台灣是有拿到複數個 200W 上下的offer
但我還是過來了新加坡, 加入海鮮公司
其實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有想要出國工作, 最好就是去美國矽谷拼進FAANG拿綠卡
工作時期看到同事或者朋友落地美國或者歐洲其實都是很羨慕的
但我有些問題沒有解開 比如說N年前有拿到日本offer(大概700W/y
當時很努力拿到Offer還前往日本intern一週,
但回來前很難過我的是拼了半天拿到offer卻不想去
因為我想多陪我爸媽 我還沒結婚 我還沒生小孩讓我爸媽看過
兄弟姐妹也都還沒結婚
而且我沒把握單身前往海外可以找到合適對象並結婚
因為台灣這麼熟悉的環境都不容易了
去一個不是母語的環境, 客觀機率只是更低
所以就在台灣繼續做了三年, 當然過程是快樂的, 畢竟是舒適圈
結婚了, 小孩也生了, 兄弟姐妹也都結婚生小孩 - 之前的不出去理由都沒有了
我也拿到了心裡覺得台灣做後端大概的上限了((200W
((我是真的不知道是否真的300W+是有這麼多,
((以為只有G公司等級的, 且職等也要夠高
((可是台灣不是矽谷, 不是到處都是FAANG
我很清楚這樣的缺有限, 來來去去就那幾間公司, 那幾間公司有這樣的缺也很少
所以能夠持續維持未來職涯幾年我覺得客觀機率也是很低, 畢竟不是天才等級
自覺只是常態分佈下的產物((而且有些缺內容真的不妙
然後台灣拿個200W 要養家還要買房, 還仍覺得壓力很大
在台灣我一直無法解釋為什麼對於買房只能2選一
買:所有資產就是房子 - 因為自住 且我也沒心智一貸再貸, 搞其他投資活動
((畢竟本業很競爭, 不覺得有本事副搞業當投資客
不買: 資產可以拿去投資S&P500, 過比較好的生活品質與小孩教育
就是:買房, 退休金, 生活品質, 育兒 4選2
一直沒有一個中間選擇: 可以買得起房, 並還有部分錢可以投入 S&P500 與小孩教育
綜合以上之後 新加坡的offer相對來說確實有他經濟效益最大化:
税低, 安全, 真全英文, 房價比對租金可以買, 薪資上限可以漲
然後離台灣還算近 + 0時差
我是來了, 預計之後接老婆小孩過來
但我真的很想家, 尤其小孩剛會說話,每天爸爸叫的, 其實是爸爸需要小孩
出來前我也猶豫很久, 我知道我這次拿得到 offer
明年後年也都拿得到, 畢竟該刷的題 該練的Mock interview
該看透的DDIA 都倒背如流了,
但明後年的我待在台灣不覺得可以再成長多少, 我做了6年就是這樣
畢竟在台灣很少真的大型複雜環境可以給你練功架構系統
再不出來, 若老二蹦出來我更不用出來
算算這邊的薪資, 可以買房, 不用很偏僻,
小孩全英蒙特梭利, 海鮮股票就放著給它自生自滅
我是過來了, 身體很誠實, 只是心裡很想家
這1-2天我一直在思考, 每個來的人一定都會想家
那麼最後怎麼轉變決定回去 到底是什麼點還是回去了
又或者最後怎麼轉變就安定下來了? 還是說撐著, 時間與習慣會麻痺一切?
或許只是我入職前太閒還有時間胡思亂想, 之後就超忙時間一下就過去了?
不知道在海外工作的每一個前輩, 到底這心路歷程是怎麼過來的?
感謝看到底的你, 我真的是有點茫然到不知道幹嘛只好上來這邊問問
不然都只是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