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結論,稅前收入50萬鎂,心裡才會平衡。所以按照產業的天花板,硬體公司,或許
不太值得;如果是軟體業,或許可以一試。
觀點主要如下:
台灣600萬,稅後約450萬(隨便拿google到的第一個試算出來的),約15萬鎂。矽谷50萬鎂
稅後約35萬鎂。
假設台灣房子不打算賣且在美國租房子的話:
一年租金約6萬鎂(學區不差且治安較好的SFH);
一家四口吃飯約4萬鎂(算三倍物價,約台灣一年40萬台幣的吃法);
剩下大筆支出剩下學校與補習,假設私校一年兩人6萬鎂,公校不用學費但下午三點放學要
自行填補時間需要補習、運動,一年兩人約2萬鎂;
其餘支出感謝全球化其實我覺得跟台灣差不多或甚至更少。
所以美國稅後剩19-23萬鎂供生活其它所需(約台灣差不多的物價消費),這樣比台灣稅後
還多,所以應當生活水準不會差距太大。所以我說50萬會讓你心裡平衡。
但是如上面的算法,為什麼要50萬鎂而不是30-40萬?關鍵在於
1. 一年想存多少錢? 當你打開blind或在公司跟同事聊天,人人年存10萬鎂++(房子早買
等原因),你的心裡會不平衡,也想存一樣,那生活剩9-14萬鎂
2. 上面所提的生活剩下花費聽起來還是不少,但小孩來上學後,就要讀美國大學,兩人約2
0萬鎂起跳vs台灣四年兩人只要2萬鎂還有剩
3. 太太如果找不到工作而全職照顧家人,兩種可能,顧孩子三點放學壓力過大,需要買些
奢侈品,或是刷小紅書與其他矽谷的人比較,結果如1.只存10萬鎂可能就不夠而更壓縮生活
花費
按照上面的論點,如果一年想存的金額跟台灣差不多的話,30-40萬鎂應該是還可以維持差
不多的生活水準,但要加上兩個孩子的大學一次性花費,如果想存更多,那抓個安全區間,
我個人會抓50萬鎂換得家庭和樂,畢竟生活水準是與周圍比較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