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配音員好不好找是小事
主要問題在於布袋戲不是一種單純的傳播載體
而是一種藝術
所謂的藝術,觀眾就是想看他的表演性質
就像現在很多音樂劇,都有出成數位板
特效好,演員佳,用高階音響聽起來差異也不會比真正臨場聽差多少
為什麼還是一堆人要看現場演出?
因為我們要看的不是"戲",而是要看人"表演"
一樣的例子,布袋戲的其中一種欣賞價值,就是在於可以看到口白能夠
演繹出多少種音色,多少種情緒
雖然霹靂的口白最近實在一集不如一集,但當年"八音才子"的稱號可不是叫假的
在往上的黃俊雄,黃海岱,"大師"兩字也絕非浪得虛名
而且也因為只有一人配音,所以更要特別注意如何去詮釋不同角色,如何強化情緒
新世紀布袋戲的多人配音就為人詬病
真正的原因不在於到底是一人配還是多人配
而是在於改成多人配音以後,也達不到一人配一隻
但配音和口白卻仗著多人配音,讓不同角色的聲音失去鑑別度
其中以那名專配女角的配音員最明顯
同時,也連帶使得角色說話的情緒不夠強烈
在沒有表情的布袋戲中,這是大傷
(其實我認為不只布袋戲,現在台灣電影中最大的問題也是演員配台詞時
很少有真的能放入情緒的)
真要多人配音,就需要每個人都有一人配全部的能力
這樣觀眾才不會有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