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pf1980 (半瓶醋)》之銘言:
看了很多刀說異數配音的討論跟文章,但是幾乎都是感覺跟印象為主
發現竟然沒有人清楚地意識到配音的差異、問題、風格等等值得研究的內容
作為一個略懂布袋戲跟中國戲曲的戲迷,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跟解釋
先提醒一下 文章可能會偏理論所以會比較枯燥 但你真的想要了解"布袋戲配音"
那就建議你看下去
: 我小時候看布袋戲的時候是真的覺得裡面講的話跟日常對話用的台語是不同的,可是【刀
: 說異數】的台語就比較口語一點,雖然在前幾集可以發現是直接把國語轉台語念,我個人
: 猜測這是因為配音團隊還在試探,不太敢直接把文稿內容轉換成自我風格,但是到哀三聲
: 出場之後,我覺得新的配音團隊已經開始走出出自己的風格了。
: 其實,過往金光與霹靂布袋戲的配音方式,融合了傳統戲曲的唱腔式念白與說書方式,而
: 【刀說異數】則是轉換成現代戲劇的對白方法,我個人的解讀是,如果把過去的布袋戲念
: 白比做【杜蘭朵公主】那樣歌劇詠嘆調,那【刀說異數】的詮釋方法就比較接近像是【悲
: 慘世界】那樣的現在舞台劇。
半瓶醋大這裡的論點很有意思 所以讓我從這邊做開頭跟探討
第一可以肯定且最重要的一點 金光與霹靂等等布袋戲的配音方式有相當程度
戲曲的要素在裡面(但依然很不一樣) 戲曲唱念做打等四功
要討論的當然就是"念" 所以半瓶醋大大說的過去布袋戲比做歌劇詠嘆調
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歌劇相對於戲曲 是"唱"的部分 布袋戲的唱則是"打歌"
(小知識 歌劇詠嘆調整體以敘事為主 戲曲的唱更像是在吟詠一個故事)
所以精確一點的說法 過去布袋戲的配音美學是偏向於"戲曲"
刀說異數的配音則是偏向"話劇" "電視劇"之類的
戲曲跟布袋戲同樣分為生旦淨末丑(小知識 其實有些不是這樣分)
第一個分類搞清楚後 再來我要講"差異" 很多人都聽過戲曲
很多人都看過話劇 也都知道兩者不一樣 但是哪裡不一樣卻不是每個人都懂得
剛剛提到要討論的是戲曲唱念做打的"念"
戲曲的念具有的美學內涵跟主要因素
「唱曲難而易,說白易而難」 有別於話劇念白是性格化、音樂化的結合
具有鮮明而強烈的音樂傾向,要求語音美、詩意美、吟誦美。
念白分為幾個方面「字兒、氣兒、事兒、勁兒、味兒」
字兒:字念準了,字的音形意都要弄懂弄準,明白字理、字義
事兒:指的是劇情,說的是什麼事?
氣兒:指氣口,念的要分段句節
勁兒:指高、低、強、弱、輕重、陰陽
味兒:就是聲音要美,要有韻味
所以戲曲的念白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語音美,這點應該不用多說,中國方言極多各方言都有自己的美
像戲曲有京白、湖廣韻、川白、秦腔等等
再來就是聲詩之美
不論是散文式還是韻文式的都要求高度簡潔精煉,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
形成詩賦的交融美
最後是戲劇之美 根據劇情、情境、人物的需要,講究語氣、語調、口吻
念白大多是說話式,也可以有朗誦式,半倡半唸,陳訴式但是都切記
死唸、直唸
以上是戲曲唸功的基本介紹 但是上述的屬於比較表面的介紹
再來從美學角度也要提到 而且很重要!!! 是屬於內涵的部分
概括一個詞就是"寫意性"
寫意觀涵蓋整個戲曲跟台灣的布袋戲,因為如同歌仔戲一樣
布袋戲也源於戲曲這個文化
至於什麼是"寫意"這點真的要講,恐怕文章就塞不完了
因為這是很高深的藝術美學,但是粗略說明一下
西方戲劇"寫實" 東方戲曲"寫意"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懂或是難入坑
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西方人,因為"寫意"是個很抽象的東西
當然西方戲劇也有所謂的象徵主義跟寫意觀頗為類似
但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寫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渾沌直觀的精神去觀照感應物象
所謂「立象以盡意」,「觸景而生情」
是以獨特的舞台邏輯跟心理時空觀念,喚起想像,假中求真,以假當真
達到「不似之似」「離形之似」
但是這跟布袋戲口白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一切都有關係
因為布袋戲的口白有濃重的寫意成分(我是以黃文擇的口白來看)
舉個簡單的例子 黃文擇配的笑聲 ex万俟焉,炎熇兵燹
完全別於現實正常人的笑法 但又有笑聲的神隨
這就是「略形貌而取神骨」 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傳神」的配音
這就是黃文擇配音最神奇且難以超越的重要因素
就是寫意的最高境界 "創造意境"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所以很多人只說黃文擇配得很厲害,但其實沒什麼人理解當中念白的內涵
其實我認為黃文擇大大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要去學理論才會比較懂
很多人其實都是這樣,經過訓練跟耳濡目染練就一身絕活
但也不懂其中道理。
但黃文擇厲害的點不光是口白具有濃厚的寫意功力
前面提到的語音美、聲詩之美、戲劇之美,黃文擇皆在自己的領域爐火純青
並不單單純靠寫意而沒有基本功
我認為要再出一個黃文擇是不太可能的事
要能夠有著媲美專業配音員角色演繹能力跟情感拿捏功力
(啞子的哭聲是很好的例子)
還有懂得生旦淨末丑等等內涵再加上聲音的寫意手法
實在太過困難
"布袋戲口白",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網路上面有人的布袋戲口白
配法,或者是大學社團的表演,但是聽下來會覺得火候不夠或是怪怪的原因
我這邊稍微分析 就是布袋戲口白已經是"傳神"的配音
但很多人模仿卻是從它的"形"開始 彷彿在畫一張模仿印象派的畫一樣
並不清楚"形與神"之間的關係 布袋戲口白配生旦淨末丑
可以配得好像很奇怪,但是聽得出來這就是生旦淨末丑,這是因為有"神"即便"形"
不太一樣。但有些不成熟的配音卻會追求布袋戲口白的"形"而忽略了當中的"神"
最後回到刀說配音,綜合上述刀說配音完全跟布袋戲口白是不同體系的
就是一群正常電視劇的配音員,但是配自己不熟悉的方言所會聽到的配音
配音員的功力以他們的職業來看並不差,他們如果去配別的作品(國語)
應該不會感到什麼太奇怪的突兀感
但因為他們配的是布袋戲,而他們又完完全全的沒有寫意配音的底子
跟戲曲文化的內涵,刀說的素還真不再是"生",而是一個溫柔的男人
過去寫意特別重的角色反差就會越大(到時候一頁書出來你們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這篇文我希望黃家能夠參考一下,尤其是黃匯豐如果想學布袋戲口白
應該要對黃文擇口白有這樣一層認識 不然只學到"形"而忽略"神隨"
是永遠沒有高度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