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老黃
: 是走過經歷過傳統布袋戲
: 由極盛到變成需要保護的人
: 發展成了現在的金光布袋戲
: 可以說他們已經看出
: "布袋戲"未來的發展其實是悲觀居多的
: 當然,
: 這或是科技與影音發展造成的結果之一
: 也不能怪誰
: 所以異業合作
: 有推廣霹靂或是布袋戲
: 但更重要的是延續霹靂
: 發展品牌
: 就像你知道米老鼠,唐老鴨,高飛狗,
: 凱蒂貓等等卡通人物
: 但是你是否"要知道"這些卡通人物
: 有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或兄弟姐妹嗎
: 有嗎
: 不重要,迪士尼或三麗鷗要的是
: 你會買的形象或價值
: 霹靂現在要做的就是這樣子
: 而很現實的是
: 應該是
: 有新血進入霹靂的關係
: (黃的女兒嗎)
: 霹靂近年的商品才算有做到
: 發展概念形象這點
: 不然以前
: 就是印一張木偶照片貼在衣服上就賣
: 好一點是用畫的方式來賣
: 現在比較懂得用標誌或顏色等
: 代表腳色去裝飾外觀
: 有所謂設計的概念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霹靂對於自己的品牌一直都很敏銳
回頭去看他們的周邊,
就可以發現他們是台灣的產業中最早開始發展週邊IP的文創單位
而且經濟效益很不錯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華山文創那邊除了餐廳之外的所謂文創
有哪個比霹靂賺錢的
之前,有幸獲邀去參加某一屆國際玩具創作大展
主力就多半是代理美系的美漫英雄
或是魔戒、權力的遊戲
再來就是日本的鋼彈模型
在那邊我特別注意到到一個IP招商攤位
擺滿了很多概念美術圖與角色設定
但是我進去詢問的時候,卻發現沒有故事也沒有戲劇
因為他們沒有錢,所以在等待投資人青睞好聘請作家或是遊戲製作者參與
就是所謂的
「我已經發展出世界觀,但是沒錢做商品或是拍戲做遊戲,請有興趣的投資人幫忙」
現在想想,這種東西,台灣早就有霹靂與金光了
而且布袋戲影視產業可算得上是台灣若果僅存的影視特攝產業
(不誇張,在我們早期的戰神、殭屍小子、太空戰士、十二生肖
與桃太郎等作品的工作團隊一一解散之後,唯有布袋戲影視產業還存活。
而布袋戲產業特有的急速拉近、土遁、飛沙走石等特效,其實也都是源自於
1970年代香港邵氏與台灣胡金銓團隊的武俠電影鏡頭語言)
只是IP發展得早,也意味著包袱也比別人多
布袋戲的風格是很道地的台灣風味,在海外文化永遠比本地文化潮的風氣之下
霹靂的視覺風格、服飾與人物造型,再加上台語配音、戲曲腔的念白
在現在的主流娛樂當中就總是被當作是次文化
而一直以來,看得出來霹靂一直有在試圖做出適應
早年的火爆球王、天子傳奇、黑河戰記
後來的奇人密碼
乃至於近年來的東離劍遊記與刀說異數
其實都是試圖要開展新的IP的嘗試
或是做國語配音,或是做日文配音
乃至於最近試著做台語的動漫風格配音
都是企圖去發展影視產業的可能性
而這些嘗試原本就註定與傳統的布袋戲形勢有所衝突
再加上有時候作品本身的商業成果也不算理想
因此版上道友所代表的傳統粉絲的反彈自然也就不令人意外
我個人覺得霹靂與金光目前最大的麻煩
倒不是他們沒有創作力量
而是在媒體結構改變之下,布袋戲早已遠離大眾平日所接觸的戲劇形式
布袋戲在1980年代在台灣達到成為大眾文化,是因為當年的無線頻道有播
而且收視率達到90%
那個時代大眾的娛樂選擇不多,而布袋戲是僅有的幾個選擇
這等於是一種強迫收視,因此在我們的兒時回憶當中
人人都知道布袋戲這種戲劇形式,至少與楊麗花歌仔戲
霹靂遊俠、百戰天龍等都是
1990年代有線電視頻道的興起是第二波,坦白說這個時間點
布袋戲的影響力已經減弱,因為大眾的選擇變多了
但是在此時天宇、金光、霹靂等品牌的出現
布袋戲影視的選擇變得很多元,而且霹靂台的產生
也仍舊給了觀眾一個分眾選擇,但是,
這也是「布袋戲」開始成為小眾文化的開始
因為就像摔角迷講起摔角明星如數家珍,
但是一旁沒看過的人卻如墜五里霧般,
霹靂布袋戲此時也開始呈現這種狀態
而到了21世紀,網路媒體興起,自媒體的出現以及隨選串流的出現
使得觀眾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喜歡的戲劇形式
而霹靂並沒有在這個時間點做出改變
他們所做的選擇甚至更加極端,全面離開了錄影帶出租產業
轉移到便利商店販賣
這個選擇乍看之下似乎讓商品線拓展到全台灣
但是也有致命的傷害,在布袋戲還在出租店出租販售的時期
戲迷或是影迷是會聚在一個環境去討論自己喜愛的商品的
可以說錄影帶出租店是一個可以找到同好、討論劇情與喜愛的片子的地方
這個場所連帶的可以讓布袋戲找到潛在的新觀眾
然而便利商店是沒有這個功能的,便利商店的工讀生與錄影帶店的員工
最大的差異之處,就是布袋戲在便利商店當中並不是一個被了解且會被推銷的商品
但是在錄影帶店當中,店員或店長經常會有機會去介紹個人喜愛的電影或是影集給客戶的
這一點甚至是在霹靂的旗艦店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因為會進到霹靂旗艦店購買商品的客人,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本身已經有興趣的戲迷
因此吸收到潛在戲迷的可能性也就相當的低了
此時期,霹靂在網路媒體上做的推廣大概就是開設粉絲團與YT頻道
但是這作用依舊微小,因為這些社群影音的作用與旗艦店相同
都只是在吸引原本就有在看的觀眾,吸引潛在新觀眾的作用相對的很小
因為這些媒體並沒有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三台與霹靂台那樣強迫觀眾收視的效果
觀眾有極大的自由可以選擇不看。
再來,就是戲劇形式的流行改變,但是布袋戲影片沒有隨之做出改變
隨選影視與自媒體的興起,讓觀眾的選擇變多,
但同時,觀眾也越來越不能承受長時間的戲劇
這一點是世界全體的現象,在1930年代,電影的長度動輒三小時
往往都還需要中場休息
但到了21世紀,90-100分鐘的電影成為了主流
而電視戲劇也有很類似的演變,觀眾看戲的時間變少了
甚至以往三台那種一個小時的八點檔連續劇也已經慢慢的不為主流
現在最常看到也最受歡迎的主流,是那種5分鐘-30分鐘的戲劇
像是日本動漫番、或是YT常有的脫口秀選集
如康納秀的翻譯片段、憤怒電玩宅、甚至是狂新聞與谷阿莫的短片蔚為風行
然而布袋戲產業對此的反應極為遲緩
霹靂在發行純DVD之後,
一集60分鐘不需要插入任何廣告的長度本就已經長於
一般電視台八點檔戲劇的長度
甚至還一度曾經出現一集90分鐘,一週兩集的規模
這在出租錄影帶時期,其實是一種優勢
因為觀眾在選片的時候會很直接的用時間去量化自己花錢租戲的效益
因此當一集錄影帶的長度竟會長過一般電影的時候
觀眾們自然會有一種「賺到了」的心態
但是時代已經改變了,觀眾現在可以用手機就看劇
不再像以往那樣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在客廳坐下來看戲
因此能接受長戲的觀眾也就越來越少了。
甚至更別提DVD這種媒體已經開始消亡
而串流媒體的經濟效益又遠低於原本的DVD販賣利潤
我自己的個人電腦現在甚至已經沒有DVD播放機
我是用PS4在看劇的...
因此,在觀眾減少、新觀眾成長緩慢,以及販售的商品本身過氣
還有新媒體的轉換利潤遠低於舊媒體的情況底下
布袋戲產業想要獲利比以往更加的艱難
我個人認為霹靂與金光往後想要延續布袋戲的血脈
其實還是要再做出新的改變
比如說編寫較為切合時代的戲劇形式
(雖然不甘心,但我個人也不得不承認,
台灣目前的主流觀眾不愛看武俠題材)
重新尋找強迫非戲迷觀眾收視的媒介
這兩大項應該會是往後最大的課題。
我仍舊認為台灣的觀眾還是喜歡布袋戲的
要不然之前的霹靂馬拉松直播就不會有破萬的觀眾群了
綜觀以上的演變,不難看出布袋戲產業為何會成為小眾。
首先,既有觀眾群抗拒改變
再來,產業本身對於新媒體適應不良
但是很明顯的霹靂是不可能把舊有觀眾丟棄全都投入新的嘗試的
所以一方面他們仍舊持續推出劇集
另一方面則是試著推廣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