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與葡萄牙的貿易競爭
加上潛在性周圍小國變為其保護國的風險
台灣與葡萄牙惡化成宿敵關係
然而 外交科技落後1級 與軍事科技落後2級的狀態
卻讓台灣人感受到相當沉重的壓力
於是對於政黨輪替的不安
就成了執政黨用以打擊對手的口號
不負眾望的 連任的總統避免了政策空轉而大幅提高效能
但貴族共和8年一次的輪替失效
亦對共和傳統造成不小的傷害(-20)
另一方面 為了追趕軍事科技
台灣也開啟了防守理念(Defensive) 與進攻理念(Offensive)
並將國家重點放在軍事研究上
利用每個理念-2%軍事科技費用的效果來提高研究效率
再配合偷師葡萄牙科技的-10%研發
十多年後 科技終於能夠並駕齊驅
而隨著殖民地的增加與科技進展
台灣國也能夠支持約40支部隊與70艘艦船了
(嗯...雖然其中一半是海盜...)
抓住一次葡萄牙對摩洛哥(Morocco)發動侵略戰爭的機會
台灣國亦同時向葡萄牙宣戰
目標是要拿下 蘇門答臘島 南端的三塊殖民地
畢竟這次是 地頭蛇 對 雙頭長頸龍 的作戰
相同的科技條件下
葡萄牙零星的駐軍(約5k)根本無法抵擋台灣大軍的壓境
轉眼間三塊殖民地就落入台灣國的掌控
然戰爭分數卻只不過得到區區8分
遠遠不足割地和談的條件
然而 尚未探索未知區域的台灣
亦不可能靠佔領獲得更多的分數了
陷入僵局 總統也開始思考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不是太過莽撞
雖然認定葡萄牙的盟友 英國 與 西班牙
不太可能出兵到這遙遠的東南亞
但那12萬的聯盟總兵力與110艘的艦船
仍舊是令人忐忑不安
正當思索著該不該派遣探險家前往印度建立新航線時
各地突然緊急軍情回報
馬尼拉 高雄 特爾納特等地同時受到敵軍圍城
儘管最大股的敵軍也不過才1萬2千
但圍城狀態卻很快由負值轉正
這才驚覺所有殖民地成長的省分
從來就沒有過對其防禦堡壘做強化
上次對大明海軍的完全封鎖
反而變成陸上防禦的致命盲點
深怕守軍支持不住
總統連忙指揮還留守在蘇門答臘島戰區的駐軍趕回國內支援
就在這支載運著2萬人部隊的艦船準備進港時
迎面竟然出現西班牙的遠洋艦隊
驚慌之下 指揮系統還沒統一雙方就開始駁火交戰了
我方陣容是9艘卡拉克帆船與20艘槽型船(flute)
而西班牙則是5艘卡拉克帆船 3艘戰槳船(war galley)與14艘槽型船
單論帳面火力我方仍是占優
但最致命的問題是我方槽型船載滿陸軍啊
根本經不起硬碰硬的消耗戰
緊急之下 快訊通報還在北京搶錢的第一艦隊趕回協同作戰
而西班牙不愧是久經海戰的洗禮
指揮艦隊的二星提督很快就組好防衛陣型
儘管火力弱勢 仍利用優秀的艦隊運動迴避砲火
更靠單點砲擊給予台灣艦隊致命傷害
為了全力阻止西班牙砲轟運輸船隊
台灣的卡拉克帆船甚至不惜用船體硬扛砲擊
然而 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
台灣的各艦船只能像散沙一般獨立作戰
雙方分庭抗禮的作戰了十多天
火速回程的第一艦隊仍是沒有趕上
雖然火力略勝一籌的台灣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但代價是 成功上岸的部隊只剩下8千
有1萬2千人還沒有見到敵軍就這樣葬身海底..
而西班牙這隻遠洋艦隊則永遠成為了歷史名詞
台灣這死裡逃生的部隊
反而更堅定了他們的作戰意志
矢言要替未能上岸的同僚們報仇雪恨
會合了新訓的8千人
這一萬六千人的部隊迅速打垮了圍城的西班牙部隊
台灣不接受這支部隊的投降
就這樣在馬尼拉埋葬了這一萬兩千的異鄉人
而這個血腥的戰場亦有了別名"紅色海岸"
經過這次的教訓
台灣國把第一艦隊重新收歸國編
肩負起巡防境內海域的重責大任
新建立的運輸船隊運載著主力部隊
很快就擊潰了所有伺機圍城的敵軍
這場戰爭持續了15年
英國人自始至終並未派遣過部隊
西班牙自從紅色海岸戰役之後也選擇置身事外
葡萄牙陷入雙頭戰爭使得國內厭戰情緒高漲
最終不得不與台灣國坐下來協商議和
而台灣在戰爭分數很有限的情況下 只能割下巨港(Palembang)
與原先將葡萄牙趕離麻六甲的目標相差甚遠
也沒有辦法令葡萄牙釋出保護國
如此的慘勝 台灣在麻六甲並沒有取得什麼利益
總統對於這次的軍事行動 對民眾承認了失敗
而此時 台灣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
戰時動員戡亂的條款 令總統共續任了三次
如今共和國的傳統掉到僅存40
使得國內抗議聲浪不斷
維穩費用亦變得非常高昂
而泉州似乎有國外勢力的介入又開始蠢蠢欲動
現在 台灣國不再是先前默默無名的小型島國
而是已然搖身一變成了東南亞的超級強權
然其動盪不安的內部衝突
與大明虎視眈眈的軍事威脅
正是眼前急需解決的課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