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itallin (布娃)》之銘言:
: 我提出我認為的結論,不知大家覺得如何。
: 上小學之前,要讓孩子學到什麼程度?
: 提早學,但不要讓孩子自以為很聰明,上課都不用聽了,殊不知這些都是父母用心培養的
: ,跟自己聰明無關,因而也無法讓孩子練習如何學習,如何複習預習,抓重點,統整等讀
: 書方法。
: 學太少,但要注意別讓孩子因為在課業上落後太多,感到無力缺乏自信,而不愛讀書。
: 以上。
前一陣子在幫我家三歲的小孩選學校,也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
「上小學之前,要讓孩子學到什麼程度?」
那陣子為了選學校,還特地花時間研究了一下幾種有名的幼兒教學法,
像是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Reggio)等等。
比較過這些幼教理論之後,再看到這個對課業的結論,
忍不住有種很奇妙的感覺:好像認同,又好像哪裡覺得怪怪的。
這是我對這幾種幼教理論的理解:
- 蒙特梭利:讓孩子自行從教具操作和與同學的互動中,以自己的步調學會抽象概念。
- 華德福:在戶外接觸大自然,由做中學,培養好奇和好學的個性。
- 瑞吉歐:針對孩子喜歡的主題,發展出全方位的教程,其中特別強調美感經驗。
(例如孩子喜歡魚,就安排有關魚的繪畫、烹飪、科學等課程內容。)
簡單來說,這些幼教理論都比較偏重於在學齡前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不是要教孩子什麼課業或教多少。
至於上小學前到底要讓孩子學到什麼程度,
實地參觀過幾間風評很好的學校之後,
發現大部分學校主任都有提到的就是「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
這個答案可能跟數學概念或任何課業進度都沒有關係,
但想想也還蠻有道理的,
只要孩子準備好了 (能夠生活和社交自理不用大人操心),
上了小學以後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盡量學習,
時候到了,該會的他就會了。
之前對小孩教育很緊張的時候,有個朋友勸我的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上了小學之後,他大概會有二十年的時間都要一直坐在書桌前,
所以上小學之前,就先放過他吧。」
好像還蠻有道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