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作者: AURORAw ( w)   2014-10-01 16:38:49
※ [本文轉錄自 prozac 看板 #1K93wkgr ]
作者: oubravo (箱子) 看板: prozac
標題: [閒聊] 「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時間: Fri Sep 26 00:11:23 2014
《 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撰文者莊凱迪醫師
四個月後,9月22日星期一,畢業自建國中學、台灣大學,正在國際首屈一指的安侯建業
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29歲男子張彥文,在上班時間的街頭持刀砍了22歲的幼教實習女老師
林佩真41刀,女老師頸椎斷裂當場死亡後他還在繼續砍。愛不到,就要她死,寧願殺死對
方,也不肯接受分手,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呢?這樣的恐怖情人殺害伴侶的案件一再發生,
真是令人膽戰心驚。這次更令人注意的是,兇嫌是個條件優秀人人稱羨的菁英高材生。大
家無法分辨這個社會中到底誰是可以信任的、誰是不能信任的。人們不再有判別的標準,
焦慮瀰漫了整個台灣。
在事情剛發生的時候網路上許多人留言認為,這樣殘忍虐殺的人,一定是發瘋了。可是根
據媒體報導,精神科醫師都已經初步排除這幾位兇嫌罹患有重大的精神疾病可能性。一般
民眾的刻板印象是精神疾病比較會造成公眾的危險,實際上研究早就證實,沒有罹患重大
精神疾病的人,對社會的危險性不比有精神疾病者來的低。到底為什麼一個人會對其他人
做出這麼可怕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位兇嫌都有強烈的情緒糾結著。大眾常常誤以
為精神疾病像是不定時炸彈會引爆,其實情緒才更像是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在某些人身上
爆發。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當情緒來的時候,像是洪水淹沒了一切,直到宣洩流走才會停止。情
緒輕則讓我們憤怒痛罵、低聲啜泣、激動高喊、或是放聲大笑,重則甚至於可能會讓我們
衝動地想去殺死我們深愛的人、或是不顧一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或是一再做出傷害自己
或是他人的舉動。如果我們仔細地深入分析每個人的潛意識,我們會看到每個人幾乎都有
許多相互矛盾的情緒在競爭,而每一個情緒都想拉著我們往它的方向去,衝動地追求它的
完全滿足,絲毫不顧我們這個人的整體安危。狂喜、憤怒、哀愁、怨恨等等各種的情緒都
可能交織在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像是火焰一樣不斷要竄出,甚至不惜把我們的自我毀滅。
大部份的人幸運地在各種情緒力量的拉扯當中勉強維持平衡,但是總會有少數的人在無法
維持平衡之後,被單一的情緒拖向無法挽回的深淵,犯下滔天大錯。每一天,情緒都在每
個人的人生舞台上導演著劇力萬鈞精彩絕倫的戲碼。
精神分析會怎麼看恐怖情人的驚悚劇情呢?讓我們先跳過一些繞口的名詞與標籤,直接看
到心理層面的基本力量。各個心理分析家都指出人類內心躲藏著一股極為強大的破壞力,
主流的心理分析師認為這個破壞力量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人類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挫折與失落,尤其是對於愛的挫折與失落。
心理分析認為,小嬰兒都需要父母持續給予灌注愛。嬰兒期待可以獲得許多愛,當這個希
望挫敗的時候,憤怒之火便會燃燒。小嬰兒的心態當中,或許希望愛我的人可以一直陪伴
著我,不要離開我,永遠不要對我失望,也不要對我生氣。當這些事情達不到的時候,有
的孩子哭、有的孩子鬧,有的孩子摔東西,有的孩子在地上打滾。怎麼樣去面對這些人生
必經的挫敗,怎麼樣去調整我們失落的情緒,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孩子
慢慢要學會即使所愛的人不在身邊仍然可以感受到愛的存在。然後慢慢建立起對於愛的信
任感與恆定感,再逐步讓理智進入我們的情緒當中,發展出理智與情緒平衡的人生。
基本上所有的的心理治療,都是在做一種「理情」的工作,也就是爬梳整理情緒,讓理智
做情緒的燈塔。情緒像是沒有整理的頭髮一樣容易打結糾纏在一起,理情像是梳理頭髮一
樣讓情緒平順。理情讓情緒可以跟理智互助互補,用理智避免情緒的爆發傷害到自己或是
我們所愛的人。理情更是用理智指引我們的情感,讓我們的愛可以更適當地帶給我們所愛
的人幸福。
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情緒這件事情也是一樣。在一個人情緒出問題之後再來進行
心理治療實在非常困難,往往辛苦努力了許久,卻只能改善一點點。如果我們可以在情緒
發展的過程中,先把情緒教育做好,讓人們可以做情緒的主宰,而不是被情緒所主宰,社
會中各種遺憾的案件雖然不至於完全消失,至少可以逐漸減少。
想要進行情緒教育,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能夠接受情緒當中先天的部分。有人天生多愁善感
,有人天生愉悅,有人天生冷漠,有的人天生鬱悶,有的人天生衝動急躁。所有這些天性
如此的部分,我們都必須要去面對與接受。當我們可以完全接納包容自己,我們才能夠不
批判地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不批判,我們才能夠冷靜地在情緒剛剛冒出頭的時候就看到它
。情緒只有在剛冒出部分的時候,能夠被轉化。一旦情緒完全衝出來以後,它的力量就強
大到難以轉化了。
抓小昆蟲的時候我們必須在一大片類似的環境當中,很快地發現到顏色類似個昆蟲,然後
不動聲色地捉住它。情緒教育也很類似,只是我們不需要真的去抓住,只是要去靜靜地觀
察它。重複的靜觀與覺察,情緒才能慢慢被馴化與收服。這個過程需要父母自己有很多的
耐心以及高度的覺察力,並且從孩子一兩歲開始就陪伴著他們面對、觀察、度過自己的各
種情緒,尤其是挫折的情緒。現代人繁忙的家庭生活之中,很難做到這樣的家庭教育。於
是整個社會情緒的教育越來越不足,因為情緒引爆的社會事件,也就難免會越來越多了。
想要恢復到一個平和良善的社會,我們必須要更加重視情緒的教育。
作者: oubravo (箱子)   2013-09-26 00:15:00
裡面還蠻多可以思考的分析,比腥羶色新聞好太多了
作者: koxinga ("肇事"孤兒)   2013-09-26 00:26:00
這篇好佛法的修心 觀照自己幾乎都跟情緒有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