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JiTvTVt ]
作者: kookisky () 站內: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新竹「米粉」恐成絕響 明起改為新竹炊粉
時間: Tue Jul 1 06:01:57 2014
kajm大這篇主論點就是:
「新竹米粉四字有品牌價值,不宜輕易更動。」
支撐的理由有幾個:
「米粉裡面加玉米澱粉,從民國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不算什麼黑心。」
「加玉米澱粉比較Q,純米比較軟,各擅勝場。」
「可以保留新竹米粉,但標示含米量。」
我殊難同意您的看法。
首先,品牌價值的意義,在於將具體、零碎的產品優勢,
凝聚成抽象概括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一看到品牌,就產生信任感。
買它就對了。
買它就是美的。
買它不會後悔。
因此,消費者不用經過複雜的比較過程,不用深入去檢測同類商品的好壞,
透過品牌價值的高低,可以簡易的得出買或不買的答案。
然而,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會知道,有些沒牌子的產品品質更好;
甚至在品牌價值接近的時候,他們會知道今年LV的襯衫版型比較突破;
去年GUCCI的外套用料特別紮實……
PTT有討論電腦的、手機的、相機的專板……
板友花心思蒐集資訊,就是想告訴你,品牌不是絕對的,產品的價值才是核心。
沒有產品價值,只有品牌名稱,空殼而已,騙不了多久的。
大部分添加玉米澱粉的新竹米粉廠商,在法規修訂之前,四十年來,
都叫做「新竹米粉」吧!
他們的品牌價值有建立起來嗎?
有因為「新竹米粉」四個字,在市場上有屹立不搖的地位嗎?
他們的市場是逐年增加還是減少?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優劣之間不是純然主觀的,可以有客觀的判斷標準。
不然米其林也就不用評分了,打星等毫無意義。
論營養,玉米也含醣類、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質等營養成分,但因其本身
屬於抗性澱粉食物,不易被消化酶酵素水解,過量攝取容易增加腸胃消化的負擔
,使腸胃功能不佳者出現脹氣和腸胃不適的症狀。
相較於白米,玉米的營養素缺乏必需胺基酸,加上被加工製成玉米澱粉後,
原有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容易隨著高溫烹煮而流失,偶爾吃雖不至於
對人體造成重大影響,但若長期取代白飯作為主食,恐會因營養攝取不均
而出現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等問題。
參考: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1176
論口感,不是Q就是好,還要綜合評價它的風味。
純米米粉那種自然淡雅的米香,不是添加玉米澱粉的劣質品可以取代的。
各位閉上眼睛,想想最近一次吃米粉是什麼味道。
有沒有覺得調味量很重,很鹹?
為什麼?
因為長得不好看,只好靠濃妝。
以下這篇報導有純米米粉通過檢測的名單: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3851/
各位去找來煮煮看,自己不會煮請家裡幫忙。
吃下去的味道顯而易見。
不管是哪一種麵條,粄條、河粉、米粉
食材原本的風味才是最重要的。
各位有聽過頂級壽司師父的米,沒有米味嗎?
有吃過好吃的義大利麵,那種淡淡的麥香嗎?
純米米粉的風味,絕對不輸給他國產品。
這原本應該是台灣人的驕傲,卻被cost down的思維給搞砸了。
根據新竹米粉公會的網頁資料:
![]()
民國 60 年代
政府保護農業政策,導致米價節節上升,業者為降低成本
,開始研究以玉米粉取代部分原料。原料的改變也影響到整個米粉產業的改變。
六十年代以後,大南勢米粉工業開始轉型,小規模家庭工廠逐漸被機器化工廠取代
,米粉工廠急遽減少。
民國 62 年 (1973)
台北貿易商向陳勝民推銷玉米粉。經過試驗的結果不錯,
陳獅與陳勝民成為玉米粉的經銷商。
我不能說這都是廠商的錯。消費者一時被矇騙,吃了便宜又傷身的貨色,
還以為QQ的便宜又好吃(這跟鼎王、胖達人的故事何其相似!)
但經過了四十年,消費者始終會覺悟的。
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吃米粉,因為覺得不好吃、不好消化、缺乏記憶點。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吃過純米的米粉、真正的米粉。
所以正本清源有什麼不對嗎?
米含量不足就不要叫米粉很難嗎?
「新竹米粉」如果可以沒有米。
那彰化肉圓可以沒有肉嗎?
嘉義火雞肉飯可以用豬肉嗎?
如果玉米澱粉有產品價值,不管它叫什麼粉,會吃的還是會吃,
如果它沒價值,拜託別來玷污了米粉。
台灣唯一名不符實的產品,卻又不會改名的,就只有政黨。
中國國民黨,沒有國民。
民主進步黨,沒有進步。
所以我講的,
也不只是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