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不少所謂臺灣派的言論,
把國民黨政權視作"殖民統治",
把臺獨運動類比二戰後拉美亞非的政治解放.
這樣的觀點有沒有問題呢? 我很納悶
在思想文化方面,
台語的式微主因是國民黨強推的說國語運動,
認為台人在學校遭受羞辱,
出社會又因為政經地位被排擠云云,
但要知道,
歌仔戲布袋戲的表現手法都是生角念漢文, 走步成詩出口成章,
相對丑角講道地白話, 卻只是插科打諢的三流人物,
"寫字念書的比較高級"在民間早已是普遍觀念,
再來把崇拜對象從漢文轉換到華語白話文實在不費功夫.
(簡言之, 一個巴掌拍不響, 文化思維塑造政策正當性)
日本時代就有台灣文學路線爭論,
寫作語言應該使用在地台語還是民族共同語/華語白話文甚至國語日文,
結果所謂新文學之父賴和,
以目前所知的漢文/華語白話文揉合台語詞彙的形式成為主流,
黃春明陳芳明的言論不過再進了一步,
實在不是什麼創見.
(長老教會當然不認賴和之類漢字文學為主流,
但POJ雖然作品豐富,
畢竟只限內部刊物,不夠開放)
這就好像香港雖然以廣州話為共同語,
可是報章文學仍是以華語白話文為主,
回歸前學校教育是口說廣州白話手寫北京華文,
所謂兩文三語.
語文分離的現象也出現在阿拉伯國家,
口說各國阿拉伯方言,
手寫學校教授的標準阿拉伯語,
這種單一民族單一語文的文化霸權思維不是中國發明的.
更別說道教信仰的道統觀和眾多孝弟忠信的勸世文,
漢學經典和橋下說書的大中國橋段如何建構大中國政治觀了.
為什麼國民黨在小蔣時代開始推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因為國民黨的法統只需要和臺灣在地文化結合,
統治的正當性就毫無疑問了啊.
回到歷史,
日本時代都沒能自外於中國,
清國統治的兩百年又如何呢?
臺灣人以漳泉移民為主體,
漳泉文化從來也沒能自外於中國.
陳三五娘是潮州文學,
北管來自河南,
歌仔戲源頭的高甲戲也有徽戲京戲的元素,
至於政治觀點的"乞食趕廟公",
那也要先有"廟公"才行吧.
總之,
國民黨政權如何能跟亞非拉美那種境外平行世界民族的武力征服類比?
如果採廣義的殖民主義,
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應該類比愛爾蘭與英國, 荷蘭與西班牙,
科西嘉與法國才是,
大概嫌那些不夠熱血激昂所以不被採用吧.
只不過,
立論若和現實差距太大,
也就不能怪人家認同度太低,
自以為是"曲高和寡"了,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