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提過
自由經濟最早是英國開始富有時,大財團為了擴充市場
向外國" 推薦 " 的糖衣
從起源可知,自由經濟只是有利財團的工具
從比較中立的說法,只是加速資金流動的政策
但不知為何,被各國的政客說成 "拼經濟的絕招"
隨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慢慢就開始檢討自由經濟過度被美化
另外也質疑其實全球大部分都已經開放,關稅很低,自由化又能改善多少全球經濟?
自由經濟派往往是說各國開始區域整合,台灣若不跟進即將邊緣化
某種意味是對的,只是政府作了甚麼,在ECFA、服貿、自經區的爭議中
我們可看到支持者往往用同樣的論調在支持
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政府如何應對簽了之後的風險和補救措施
答案很明顯是沒有,只提個補償金還沒正式編預算
支持的理由可能還有自由經濟可促進產業升級,這樣教科書上的句子
這句話也不能說錯
只是......
這建立在良性的競爭上
另外還必須檢視自己的價值觀,譬如...
到底要自由化到甚麼程度
任何事物都可以自由化嗎
像是蘭嶼最近要不要容許小七在那設分店的問題
個人認為這問題可以延伸到一些大型連鎖店設點的問題
大型連鎖店和百貨公司各種東西都有,來自各國廠牌也有
大型連鎖店能吸引想買大批且便宜的客人
百貨公司吸引想買名牌的客人
以前巷仔口的雜貨店沒有以上兩者的優勢,
就應該被自然淘汰,充滿便利商店或全聯嗎
個人覺得這是不良的現象
小企業固然資金很有限,但也因為小,
公司調整經營型態的速度應該會快,沒有股東的阻礙,創意靈活度高
小店的消失是顯示我們對在地的認識不高,也沒有對於產業的想像力
加上銀行對於小企業融資並不友善,外加沒有限制連鎖店開在巷子口
久而久之,台灣的巷子口和大馬路的店家越來越雷同,失去了在地特色
順便一提,國外的大企業研發成果有時是從小企業來的,還很有突破性
而商業區的店家,個人就鼓勵高度的自由化
可是要禁止低價競爭,會影響到整個商業區的物價
隨著進駐的區段是怎樣程度的精華區,讓品牌價值越高的企業優先進駐
讓高價值、中上價值的外商和本土企業在同樣的區域競爭,
刺激本土大企業 進步,本土財團資本厚,是受得了多年虧損撐過轉型的
而產業的發展,或許是可以從小企業來帶動大企業的成長這方面著手
小企業的創意在小巷子成功發展成為典範後,
在極力保護小企業被惡意併吞失去自主性的前提下
大企業能與中小企業合作,將成功的點子再度進化成國際版的規模
這包括了質的進步、對應各國旅客、高收入的喜愛
以上提到是區域的畫分
而農漁業的部分或許可以分成時間上的開放
在一些重要節慶日子裡,先估計在那一兩周內外食有多少的市場,算出消費量
然後對外開放消費量幾成的農漁產品
就在那段時間之前,能促使餐飲業者多多開發新的菜色,儘管拼輸了也不會快速被消滅
同時能催促農漁業者 和 餐飲業者 互相溝通 打破上下游的隔閡
讓農漁業者 檢討 作業的程序是否能再精進,最後能在餐桌上 呈現 高貴美味的菜餚
最後的文化方面
我想台灣過度受到美國、日本、韓國的文化影響,
另外近年網路上和現實中出現的中國用語越來越多
文化的確是會演化,但不該是被外國取代,
不然只是失去自我,有錢賺當哪國人都好,現在很多人身上就能發現這現象
一些對於文化的保留和發展成商業模式的方法
正是大家所要深思和檢討的
以上是個人淺見
總結是 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不是結束,後面的應對才是重點,卻往往沒被討論
但跟政府、學校來往的個人經驗來說,台灣並沒有準備去面對全球化的工作
儘管台灣對進口品的關稅其實已經降很多了,根本不存在鎖國問題
這政府號稱準備要簽很多自由貿易,所謂利用自由貿易來拼經濟
卻只是簽
好像很想全球化
實際上卻不進一步培養進出全球市場的實力
就如同想要參加奧運,深怕不然會失去國際運動賽事的注目
卻根本不用心培養選手,選手本身也在混,只會到處宣傳自己要參加世界賽事
這樣上場後只會丟臉被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