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社論] 減碳 台灣應更積極行動/英法德聯名投書

作者: fantasibear (布穀熊)   2014-09-12 02:07:07
※ 引述《TanIsVaca (好好唸書吧!)》之銘言:
: 台灣每年用電量約1900億度。
: 可以每度電徵收1塊錢的「綠能稅」,並把這筆稅收專款專用拿來補助民眾在自家屋頂裝
: 太陽能板。
: 一組每天發三度電的太陽能板,材料費約3萬元,加工錢頂多5萬。
: 1900億,可以裝380萬組。
: 380萬組這種太陽能板,一年可以發41億度電。
: 所以這個政策只要實施一年,就可以讓台灣綠能發電比重提高2%左右。
對於綠能的事
由於我沒有在看報章, 所以我就看FB和PTT 以及公視議題性節目等
但總的看下來, 我只有一個在論述上的要求
那就是, 從最普及的基本問題或日常觀念開始建構論述,
甚至是小學高年級生都能掌握的觀念, 也才能透過這樣的論述扎根在孩同思維中.
事實上, 幾度電是很抽象的東西, 幾度電=多少錢, 同樣也是抽象概念的對換.
我看到多數人談的論述都只在抽象計算上,
卻忘了"綠能"應該是個概念!! 從日常的總總出發.
在這些日常概念的對換下, 思維跟上面的數理計算不同
提問的思考如下:
1度電 可開幾個小時的一般電扇?
一盞燈可開幾小時?
筆電一小時要花幾度?
電鍋煮一道白飯要幾度?
很有趣的是, 反而越持以數理態度的人, 越無法簡單回答這些問題.
一定會說"不一定", "很難講"
怪哩, 怎麼突然這些簡單的點, 找你們就懶得回應了. (不是說原po)
從這些日子來的觀察,
多數議論的論述都沒有回答到想從生活中去理解綠能概念的人.
事實上, 日常概念的思考, 並沒有要求數理上的精確
換句話說, 我們只會想知道
1度電可用多久 或者 一個機具需要花多少度電
甚至是如果我用跑步機發電, 跑多久等於賺到一度電?
在總總可"想像"中, 去找到類比與對應.
不求正確答案, 最終只需要知道每個物件耗電點數, 加總起來接近電費單.
縱使有各種因素, 但這些都是可化約, 甚至先擱置不論, 把它加在物件上就好.
在這種情況下, 多數人才有辦法真正把握"用電"這個抽象運作.
也就是說, 唯有透過個人的使用作為思考單位, 才有辦法進而推敲.
我相信多數人, 多數家庭, 多數中小學生都沒法容易找到這些資料.
政府也從沒做這件事, 鄉縣市等級單位或學校也沒有置入,
甚至最後"彌漫"在社會中.
我在歐洲時, 我反而容易從各種媒體/媒介上,
碰見以日常概念換算用電的理解方式. (一般都用圖像對應)
(台灣也有, 不過唯獨在日光燈和LED燈產品比較時, 我才發現這種對應圖像.)
因此歐洲認為台灣對於綠能做的不夠, 也就是在這些基礎論述上的推廣相當貧困.
方法也太少.
對於太陽能板, 日常的人想理解的是:
多大面積的太陽能板能夠cover 目前一般家庭基本用電 (冷暖氣另再加計)
那麼這樣的太陽能板需要多少錢?
這個問題是個最基本的問題.
但目前多數人都在討論能多久回本? 能減少國家總電量多少? 以及其他技術性問題.
老實說, 如果沒這種概念讓多數人在平日中獲得充份的把握,
說實在的, 綠能這論述怎樣也建立不來.
就像是當台灣普遍沒有公民議題的論述, 並成為一種社會溝通基礎時,
這會發現莫名其妙反應, 甚至是完全不同層次的落差.
目前台灣人文的問題, 就是在討論中充斥著更種數理計算來作為資訊提供.
其實也只是正反兩方在互hi而已.
這不是在酸兩邊, 而是希望這議題外的人也會察覺或反省論述本身的問題,
缺乏的不是數據上說的完不完整, 或者是數據的詮釋有無偏頗.
缺乏的是從些基本的觀念詮釋說明綠能理念及可能性, 數據統計只是輔助.
但不是要一開始就設定部份立場, 開始塞一堆數據.
這種方式, 自然而然, 想試圖一起思考的人就越難靠近....
當時學運期間, 最珍貴的就是有許多概念理解的圖文說明.
這種方式在透過媒介傳遞時, 是多麼地快讓許多人想清楚了.
論述方法錯誤或者不是最佳的方法時,
那麼很難讓更多人加進來對綠能及社會各種議題的豐富想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