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cjol 信箱]
作者: iBlunt (iBlunt) 看板: SMSlife
標題: [新聞] 31歲替代役心聲:不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時間: Wed Mar 6 03:13:37 2019
旅外回國,31歲替代役男的心聲:問題,不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今年 31 歲的筆者自國中時離鄉,已經旅居海外長達 16 年。一年前因要照顧家中親人等
故,於是帶著長年旅居海外的妻兒,回到故鄉準備定居一段時間。
但回到台灣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準備當兵去」──我幾乎在回國的瞬間便收到兵單,之
後很快地報到、新訓、專訓、服役,於今年初服完了替代役。
或許因為中學後便在異鄉求學工讀,也或許是因為已經在海外職場、在國際工程管理領域
有過近 10 年的打滾歷練,又或者是自己的個人主觀因素
但總之,在這幾個月的服役生涯中,實在讓我感受到太多的「不理解」與「不認同」。更
難以想像為何這麼多年下來,仍有這麼多的落伍制度和軟硬體配套,彷彿停留在我離家時
的《報告班長》年代?
以下將自己於服役期間看到的一些問題,如實反應出來。希望能夠作為真正有心改革相關
制度者的參考:
「一切都是形式」,當然浪費時間
從體檢開始直到退役,最強烈、並且足以「一以貫之」的感受,就是整個環境中,充斥著
「不用思考為什麼、照規定做樣子就對了」的心態。
所有事情「按表操課、由上至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並且從高層到基層長官,幾乎都
不會告訴你這樣做的理由,只會說「規定就是如此」、「上面這樣交代」。
我完全了解在團體、尤其軍事組織中,一定會有「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和硬性
規定的存在,否則一盤散沙之下,許多任務必然無法達成。但反過來說,一個從上到下完
全不加思考、不思改進,空講究「形式上服從」的組織,同樣毫無競爭力。
我在整個服役過程中看到的,正是這樣「一切都是形式」的集合:長官要來督導了,所以
趕快去拔草、趕快去整理平常不會維護的地方;議員要來視察了,所以趕快背誦平常沒有
教過的守則、記得要講自己在這裡很受長官照顧;體能測驗、團隊競賽了,會測到的全力
準備、其他訓練先跳過,甚至成績隨便造假一下,跟上面交代得過去就好了。
這種種只重表面不重實質,同時要大家「放棄思考、照做就好」的哲學,更不斷喚起筆者
當初在台灣受教育時的回憶,諸如:「這題 / 這章 / 這科考試不會考,我們跳過」;「
標準答案就是這樣、照背就對了」;「老師講的就是對的,不許質疑」等。
一趟服役之旅下來,發現原來僵化制度與表面功夫的「耳濡目染」,其實早已存在於校園
中、甚至職場上──而台灣這些機構、組織的思維,至今還停留在筆者離開的那年代。
唯一可能不同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非常清楚,「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與兵役」,甚
至必須「起而行」地促成改變,不再扼殺下一代的思考力與選擇性。
從小缺乏社會歷練,註定造就更多對未來茫然的人
在服役過程中,有另一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所謂的「少爺兵」現象。
舉例來說,在兵役體檢時,我就看到許多理應成家立業、年紀與我相去不遠的成年人,還
找來父母接送陪伴;長輩甚至百般呵護地跟前跟後、帶上大包小包「隨侍在側」。而進入
新訓兵營後,其設備和住宿環境之老舊彷彿《報告班長》年代,自是不在話下;但既來之
則安之,至少應該不至於到因此「精神受創」、「深夜痛哭」、「我要見爸媽」的地步吧
?──然而,這確實都是短短兩週新訓中,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以上案例均無涉任何霸
凌現象,且替代役的新訓規格基本上相較其他役別,已經是「天堂般的待遇」了)
或許因為筆者比較早開始自立更生,並因職業需要,長駐過多個澳洲、東南亞的工地現場
,因而帶有些許主觀偏見吧──但我實在會暗暗替部分「同梯」們擔憂,若以這樣的抗壓
性和環境適應力,實在不知他們未來要如何面對更嚴苛的人生挑戰?
另外比較特別的一點,是筆者單位中一半以上的替代役,都是國內外名校的碩博士畢業生
。其中還有哈佛物理博士、英國或歐洲頂尖名校的博士等,台大博畢相比之下都只是「普
通人」而已。
但令筆者震驚的是,這些平均年紀 26 到 27 歲的替代役青年們,儘管擁有令人稱羨的高
學歷,卻無論是打工也好、志工經驗也罷,幾乎都沒有任何社會歷練──替代役,是他們
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在同梯間的交流中,他們大多提到自己一路在家庭的保護中成長,甚至家事都有家人幫忙
做好,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任務」,就是唸書和考上頂尖名校。而問起退役後的規劃,
多數人卻不是顯得茫然,就是說「可能先考公務員吧」或「可能再出國唸一個學位吧」,
極少人已經有明確的就業、職涯發展規劃。
這和筆者在澳洲和國際職場上長年下來所見的情況,可說大相徑庭:在澳洲普遍來說,不
論家庭經濟環境如何,學生們自中學起就開始利用課餘打工、賺取自己的零用錢,是十分
普遍的事,他們也因此學到、累積了社會經驗;而筆者在海外顧問公司的同事中,自不乏
同樣來自各國頂尖名校的碩博士──但他們大多數也都是先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清楚了
自己職涯上的目標規劃後,才回校園精進專業。
當然,每個人的選擇與情況都不同,他人不宜置喙太多。但眼見台灣「學歷掛帥」的主流
價值觀下,卻造就出這麼多對未來仍感茫然的 26 、 27 歲高學歷青年,不禁讓筆者暗暗
嘆息。
See detail 圖/Timon Studler on Unsplash
政治凌駕專業、體制扼殺創新,才是大問題
筆者在訓練結束之後,被分發到某市政府的都發單位工作。
儘管擁有多年國際工程糾紛的實戰學經歷,並任職於全球知名顧問公司,幾個月下來的工
作內容,不外乎是跑跑公文、澆澆花、文書英文翻譯等。除偶爾充當國際來訪人員的貼身
翻譯外,整個服役生涯幾乎毫無亮點。
一開始,筆者還興致沖沖地想著,自己可以如何地利用所學專業,貢獻組織、發揮作用。
但屢次經過政府行政單位的「文化薰陶」後,才漸漸地認清自己真是「好傻好天真」──
這裡的官僚體系並不在乎有沒有把事情「做對做好」;能不能符合「高層交辦」的指令、
做出表面績效才是唯一重點;其他的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無形中更成
為體系中的潛規則。
於是,筆者也只能認真地當個人力補給的角色,並明白了在這裏最佳的生存之道,就是「
有自知之明,不當提出問題的人」,只求低頭做事、安全下莊、平安退伍(役)就好。
令人深有同感的,是行政單位中遇到的公務員──他們其實也彷彿另一種形式的「替代役
」,只是領有相對豐厚的薪資而已。他們之中的許多人,當年考進來後,曾經也像筆者一
般有相同甚至更高的熱情,嚮往創新、力求改革,想貢獻一己專業,協力打造出市政的新
格局但在「官大學問大」,與本文首段所述「形式主義至上」的沉痾之中總是屢屢碰壁,
終將熱情耗損殆盡。
而即使有極少數公務員「突破重圍」,具體達成某些改革或創新,但在「選舉至上」、「
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體制下,也往往動輒因為上面「風向」一轉、或在一場選舉過後,
讓好不容易累積下來的成績有如「沙灘上寫字」,下場仍是一場空。
對我來說,這段替代役生涯,遠不只是虛耗光陰而已──在「浪費時間」的背後,看到的
更是長年下來,台灣特殊的「一流人才處於二流環境面對三流體制造就消極心態」現象,
不斷反覆再反覆地發生。
大家在這迴圈當中走不出去,依舊茫然、依舊虛耗空轉、依舊找不到方向、依舊無法達成
真正的改變,這恐怕才是台灣真正的問題所在。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740&nid=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