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前,往淡水方向的人幾乎都到未地下化前的台鐵台北站第六月台搭乘淡水線,而
那時台鐵淡水線沿線車站有台北→長安→雙連→圓山→劍潭→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
→忠義→關渡→竹圍→淡水,共有十三站,1988年廢止前行政院研擬改建捷運高運量系統
,其次是續以台鐵型式地下、高架化和電氣化,且立體化後預留雙線化空間等提撥經費來
施作,還有改建成四線高速公路(這個最不可能且市民高架道路給人永生難忘的台北回憶
(誤))等各種方案,但選擇了改建成現在相當成功的捷運淡水線,不過高運量鋼輪鋼軌系
統列車採第三軌供電,所以時速最高僅達80km/h,若當初選擇台鐵立體化和電氣化,然後
使用目前性能強的EMU700、EMU800區間車來行駛淡水線,因為台鐵是採架空電線供電所以
區間車時速能達140km/h,加減速方面EMU800能達10秒內離開一站,以能和目前台北捷運
高運量列車加減速競爭,且時速是台鐵較優,台鐵立體化方面請教各位,若當初台北站淡
水線要配合縱貫線一起地下化可行嗎? 在雙連→圓山施作地下化引道口
比照現在捷運的話台北→雙連為地下段,雙連→圓山爬升為高架段到北投,北投→竹圍下
為平面段,到淡水前爬升回高架,如果是台鐵型式是否也能和目前捷運高運量系統一模一
樣的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