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日本學者訪台查證 推論基隆車站設計出

作者: bobmuntoa (HAO)   2018-10-22 02:45:39
※ 引述《deathsong (林義雄殺了北極熊)》之銘言:
: 稍微查了一下
: 發現台灣的戰前大站保存量放眼全日本
: 也算是領先 台鐵其實算是不太拆舊站的
: 以州廳所在地來說
: 所以一直抓著基隆車站來追打台鐵 我覺得是不公平的事情
: 當年國鐵拆得更兇 蓋了更多比基隆車站還阿里不打的建築
: 甚至有的建築是早在美軍空襲前就遭到改建
: 反倒台北披薩屋相較之下還算是精心設計的建築
: 而且台鐵還比日本保留了更多的行政中心大站(全日本有N個車站 所以只比較行政中心)
: 所以應該要從整個時代背景來看建築變遷
: 而不是自己發明出一個中華民國美學的稻草人拿來扎
: 該哭的應該是日本的鐵道迷才對
: 如果台鐵拆基隆車站是反日 只想反攻大陸
: 我想日本國鐵高層應該是很想反攻珍珠港
"中華民國美學"現在還不是中立的分析, 但可以努力去客觀化。
此篇沒有配圖, 想說嘗試用文字說。
1) 原推文也有人提到: 札幌車站就單純是個水平延展の水泥架;
  同樣的水泥層架, 在基隆車站就變成「垂直柱子撐起一片大屋頂」。
  這就是視覺上, 日本美學與台灣戰後的不同之處。
2) 現代建築是1920西歐開始的風潮, 到1950才大獲全勝, 隨著美國勢力普及世界。
現代建築在發展的時候, 有"反紀念性"的革命傾向, 強調機能 理性,
 並與社會主義連動:政治道統歷史不重要, 老百姓食衣住行才是重點。
  我的觀察是, 日本落實這點似乎比台灣普及,
  要期待台灣戰後政權接受有社會主義理論支持的現代建築, 恐怕不容易。
  當建築師想依某個概念, 卻受到政治指導, 可以抵抗、修改(王大閎);
  也可以提早做準備, 把某造型換個說法呼應"主流", 說久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多數留名建築師的選擇)。大多數人在底層匍匐, 做小生意或教書,
  少數或出國尋找自由的環境, 回國改革, 有些人就永遠離開了。
在建築外觀上, 很粗略地說, 台灣不少戰後建築強調雕塑性強的幾何外觀
  (也就是原po說的台鐵美學所在), 僅只於此。
  但日本建築卻能夠與社會連動發展, 在空間、造型、理念上辯論,
  於經濟起飛同時的1960年代, 就誕生蜚聲國際的代謝派, 並非偶然。
  台灣後來也有某種開花結果, 就是雄壯威武如衙門, 動線如迷宮,
  中體西用的霸王花--台北車站披薩屋。也是眼下被揶揄的中華民國美學。
 
3) 對於台灣的大多數人, 從日本時代到戰後, "建築"就是遙遠的事情。
  政權來去, 蓋他的神社總督府車站圓山飯店, 自己只在意能否溫飽續命繁衍後代。
  我們真得相信建築師, 相信建築教育嗎?
  要不是貨比三家處處提防, 就是利用國家給建築師的章戳, 慷人之慨。
  這種官/民二元對立的社會, 自己可全然掌控的東西被壓迫到邊緣,
  極為輕薄, 也很有彈性... 就是台灣的鐵皮屋海。
  於是, 中壢車站的現況: 威權時代的台鐵幾何雕塑+鐵皮屋。
  美學什麼不重要了, 堪用就好。所以也有人說中華民國美學=沒有美學。
4) 以上兩種美學的"狀況", 其實是挫敗的, 相對消極的,
產生這種美學的專業領域, 也很難有嶄新的開創。
  "中華民國美學"的確是這幾年的發明, 不得不承認這種發明的算是成功,
  (話說回來, 五族共和的"中國", 則是一百多年前慘烈的發明~(茶))
  華國美學的說法, 帶動更多人, 以台灣喜歡的熱熱鬧鬧的方式, 來討論建築與美學。
  但這個描述主要的貢獻與紛爭, 還是在當前政治上的。
  我們可以指認出生成建築中, 被糟糕政治掣肘的"不美"之處,
但要建構起一個自由, 受使用者愛戴的新建築, 還是要面對
  我們要採取"什麼美學"的問題。
5) 原po推文有提到, 花東的新車站蓋的很好。
  台鐵曾經在北車大廳, 辦過"新車站運動"展覽, 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把車站與周邊的歷史講清楚, 特別是1980年代諸多東拓標準站的繼承與再造。
  在較明確細緻的建築史分析下, 新的設計也有文化美學的材料可依循;
  譬如瑞源站原本有著倒傘狀水泥薄殼屋頂, 新設計則用鋼鐵撐起了新的傘狀空間。
  相對之下屏東新車站, 就只呼應了原屏東車站的入口雨遮,
  而沒有對空間氛圍更完整的想法(倒是有許多招商困難的店面...), 有點美中不足。
  基隆車站也有類似的問題, 這部分需要更多建築工程掌控的專業進一步評論,
回答為什麼我們的新車站, 普遍達不到1997年京都車站那種建築空間品質?
6) 結論: 其實很多時候"國家"可以代換成"建築", 反正都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我自己會定位"中華民國美學"為一個暫時的、遠遠看過去的解釋,
  要求取台灣建築美學或新車站的好品質, 日本人中國人西洋人, 都只能幫上部分的忙,
還是要靠台灣人多認識自己, 自己努力。
落落長, end.
作者: ppit12345 (汪喵)   2018-10-22 15:29:00
之前看過建築史研究的書,的確是有"中華民國建築特色"這個詞,不過它解釋的很清楚,中華民國的美學代表是中正紀念堂跟國父紀念館,因為有從中國傳來的建築特色在裡面,而台北車站是台灣戰後民間建築特色與中華民國特色混雜的產品。會造成這個問題主要是國民黨來台灣初始到70年代,都沒有積極往下推行中國特色建築,都只有在高層之間有在堅持中華民國美學,等到了70年代後,臺灣人習慣戰後建築,對於需要大型廣場與空間與金錢的中國建築無法接受,自此之後再進行推廣自然是一敗塗地,成了台灣特色的中華民國建築。所以看著台北車站就像我在林家花園水池邊,看著清朝中式庭院但是四周卻全是鐵窗公寓擋天景一樣,眾多美學雜亂無章分布在各地。
作者: cradredtade (☆☆☆☆☆☆☆)   2018-10-22 12:29:00
作者: SIMONKID (淡淡的人)   2017-01-19 16:47:00
梅山的梅子。帶包梅粉,任何爛水果都像名產一樣好吃
作者: BennTorng (加菲貓)   2017-01-19 16:49:00
爛水果?
作者: jimmy107 (祝你幸福)   2017-01-19 16:50:00
我是爛人,對我有用嗎.....
作者: bobmuntoa (HAO)   2017-01-19 16:54:00
XD
作者: xmaspan (xmaspan)   2018-10-22 07:08:00
可能我程度不太好,看不太懂你要表達什。
作者: deathsong (智瑟和鳴)   2018-10-22 07:09:00
就看高雄新站整個完工有沒有京都的品質吧畢竟屏東這些還是算縣轄市等級的小站 蓋成京都那樣...要破產嗎?
作者: apek (十年一瞬( ̄□ ̄)")   2018-10-22 07:31:00
推 然後原po講的是美學而不是規模 小站也可以蓋出那種風格吧
作者: deathsong (智瑟和鳴)   2018-10-22 07:41:00
新的JR大站是跟百貨做結合的 不只單方投資才可以搞那麼多花樣 台灣幾乎是政府獨資 要像京都那樣會很吃力
作者: hipmyhop (黑我帕)   2018-10-22 08:03:00
作者: vespar (布藍寶125)   2018-10-22 09:35:00
作者: W8570637 (W8570637)   2018-10-22 09:51:00
說近一點,花蓮新站本來指示牌設計美觀,設置位子統一整齊。但因為民眾反應,開始到處張貼像狗皮藥膏一樣的指示
作者: abc480528 (Treebase)   2018-10-22 10:3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