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本人自行研究 並受日本文章啟發再寫出來的:
欲看更多的例子可以參見:
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239668
忽然介紹個那麼新的概念可能大家很難理解
所以我先用比較貼近現實的情況來介紹
假設你今天在任意一個時間要由臺南到高雄 只刷電子票證
那麼你會怎樣搭車??
下面是平日臺南->高雄的班表
https://imgur.com/FsnLS3E.png
列表上的66班車你都會有可能搭嗎??
如果你搭時是話,那你就GG了!
當中有3班是電子票證不能上的,如果你上了,你只可以希望列車長很懶沒有查票
……
冷場……好吧我是來搞笑的,認真一點
那麼扣除電子票證不能搭的 1 111 127之後,另外的63班車你都會有可能搭嗎?
不會,因為看時刻表你就會發現,有些車會早發晚到
例如你早上7點11分進到臺南車站,下一班有到高雄的車是3137
但你不會搭3137,因為搭後面的101會更早到高雄
而且快了11分鐘,其實時間蠻多的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你不會搭早發晚到的車
因為那是浪費時間
反正刷卡價錢一樣
(排除不趕時間等其他因素 只想要最快到高雄)
那麼你可能會搭的車就是以下沒有上色的:
https://imgur.com/bw6iZEC.png
只有44班車是你會搭的
不過這其實也不算太差
因為絕大多數時間段都是有每小時2~3班(以高雄為基準)
甚至在19點時有4班車
南高已經算是幸福的了
或者可以看一下新竹->臺中
https://imgur.com/vh96Xo3.png
慘,中午之後所有的區間車你都不會搭
而且很多時候只有1小時1班
雖然表面上班表有42班車,但是只有25班車你是有可能搭的
(註:竹中搭自強是超過70公里,所以有可能會因為省錢而搭區間車)
舉個桃捷的例子
由臺北車站到機場
就算普通車+直達車是1小時8班也好
但是因為直達車一定比普通車早到
所以你不會搭普通車,只會搭直達車,所以臺北車站到機場的有效班次是1小時4班
由臺北車站到新北產業園區
普通車+直達車是1小時8班
但是不會出現搭直達車比普通車早到的情況
所以有效班次是1小時8班
再舉一點日本的例子
大宮->上野有宇都宮線和京濱東北線可以搭
https://imgur.com/RVbDriJ.png
雖然在日中時間帶,京濱東北線(上方)每小時有6班車,宇都宮線(下方)每小時有7~9班車
加起來是每小時13~15班車,看上去好像很多,班次很密
但是常識(?)告訴你,京濱東北線是站站停,搭京濱東北線會很慢
所以你不會搭京濱東北線由大宮到上野,所以實際上的班次是每小時7~9班
或者可以再看一個更極端點的
橫濱到澁谷的東橫線
https://imgur.com/qp7yajb.png
嗯……班表看上去1小時16班很多,由橫濱到澁谷很方便
但是只要翻一下時刻表就會知道,實際上只有1小時4班車
因為特急會比各停和急行快,你只會搭特急而不會搭各停和急行
所以這個「有效班次」是甚麼意思?
首先排除要加價才能搭的車,再扣除早發晚到的車,實際搭乘上你會搭的班次
(註:因為臺灣可以刷卡搭自強,所以在特定情況下並不需要排除自強號)
通常都會用每小時n班去表示,這樣才可以更容易看出班次密度
Note:
這個是要給出起訖點才有用的,單純說一條線是沒有「有效班次」這種東西
根據定義,上面的竹中的算法也不太對,但是因為臺鐵的區間快車很少,所以才稍為放寬
一下定義協助理解
怎樣才有「有效班次」?
如果該路線只有一種站站停的車,那麼實際班次就等於有效班次(如捷運)
基本上要該路線有快慢車才會有算的意義
但是也不一定有快慢車就要另外算出有效班次
重點是:要中間發生過追越/待避
例如上面就有演示過 機捷臺北車站-機場 和 機捷-新北產業園區 的有效班次是不一樣的
因為直達車是在長庚醫院/林口追過普通車的
所以兩個的有效班次是不一樣的
「有效班次」有甚麼用?
可以更實際地反映出班次水平
例如上面的連結就有提及到
東急田園都市線被抱怨日中離峰的時刻表排得不夠好
公司看1小時有12班車好像很多
但是到澁谷的是「有效班次」只有1小時4班
(按:田園都市線大多數的待避都可以在快慢車間轉乘的,故急行沒停站到澁谷的有效
班次也可能可能是4班而不是8班)
所以東急在日中離峰每小時加了2班準急
而這個準急是不會被急行追上的,所以有效班次就上升了
(按:所以有效班次也不是只看最快的車種有多少,重點是有沒有發生待避
例如上面臺南-高雄的例子,只有沒有發生待避,站站停的區間車也可能是有效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