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w9QwZD ]
作者: tourism1003 (米叔)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太魯閣號事故滿百天 運安會「生還因素小
時間: Sat Jul 10 02:34:29 2021
新聞網址: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458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xPFq5EMxg
發表日期:
發佈時間: 2021-07-09 19:51 更新時間:2021-07-09 20:52
全文完整內容:
公視新聞網 首頁 / 社會 林珍汝 賴振元 / 報導
#太魯閣號事故 #生還 #調查 #車廂 #運安會
結論先講 - - -
4月2日太魯閣號事故,釀成49死、兩百多人輕重傷,明天就是事故發生的第一百天,罹難
者家屬痛心,也希望能找出這起事故的真相。花蓮地檢署四月份,已經起訴包商李義祥等
七人,台鐵日前也公佈12人懲處名單,但要找出釀成這起意外背後真正的結構性原因,國
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一直持續進行,抽絲剝繭,找出真相。
- - - - - - -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鐵道調查組長林沛達指出,「第六車的部分也是由右側的地方做
撞擊,包括在第七車的尾巴,第七車的尾部跟第六車的頭部這一塊,類似整個被削切的狀
況。」
運安會這天的目標,是紀錄車體所有損傷的事實,而要進入軌道工作,現場必須先斷電,
他們向台鐵爭取到四個小時。工程組利用要價三百多萬的光學雷達,鎖定當時在隧道中的
車廂逐一掃描,光達轉到的方向,人員必須完全淨空。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陳沛仲說,「跟著這個地方移動就不會被它掃進去,現在開
始在進行掃描。」工作人員跟著光達移動、或躲在腳架下,另一組人則手持GOPRO,詳細
拍下車廂的每個角度。兩台GOPRO從不同角度記錄車廂,就是為了建立3D模型,有了列車
的實際受損狀況,就可以釐清整個撞擊過程。
「生還因素小組」在現場的工作,就是鉅細靡遺記錄下車廂內的狀況。國家運輸安全調查
委員會研究助理徐淑娟表示,「360度的環景相機,它可以透過前後鏡頭把整個車廂360度
的影像都記錄下來。」
除了現場紀錄,「生還因素小組」還必須大量訪談傷者及罹難者家屬。透過訪談、調查及
歸納,要找出罹難者為什麼罹難,生還者又為什麼可以生還。
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官楊啟良說,「未來在列車設計上,或者未來在乘客教育宣
導方面,可以如何去增加,即使發生同樣事故能夠提升這些乘客的生還機率。」
釐清事實只是第一步,運安會還必須研究法規、訪談相關人員,追查管理上的缺失。
備註:
一、"其實" 公視 獨立特派員在 6/2 的時候,播出了【太魯閣之慟 系列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v=189479502951713
-
單元一|運安搜查線-
運安會如何抽絲剝繭調查太魯閣號事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zDAFz3COA
-
單元二|台鐵公司化之路-
三年內讓台鐵走向公司化,面臨哪些狀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SK2JtMsGiM
-
單元三|火車之傷-
一場火車翻覆意外,造成罹難者家屬留下巨大陰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n8Ek-V1LI
二、太魯閣事故在今天,已經滿一百天了,
在 02:34 這個時間點,以"太魯閣"當關鍵字,
稍微整理了一下另外也有持續關注這個事故的新聞報導
聯合報 獨/太魯閣號出軌滿百日 罹難者家屬慟被遺忘:好像不曾發生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5589477
在現在大部分的記者應該都在關注採訪疫情相關的報導下,
不確定白天之後,還會不會有更多新聞繼續報導後續,
不過看起來 7/14 的 獨立特派員 ,應該也會有一個後續的專題報導。
在八卦板上用"太魯閣"搜尋後,得到最後一篇『還有人記得太魯閣嗎?』是在 6/8 後,
其實現在還是有新聞媒體會持續追蹤,還是會有人持續記得,不會忘記。
作者:
focusd (jaychen)
2021-07-10 03:27:00pp模式才是對的,不要倒向日本的電聯車模式。
作者:
coolptt (吼吼吼)
2021-07-10 04:57:00推
每年3千人死在馬路上都沒這麼大的關注 是不是死在鐵路上的人比較高級?
同意樓上 但3000人畢竟太過分散在年和各地 沒那麼醒目
作者:
ayuhb (ayuhb)
2021-07-10 09:25:00道路安全又有那麼注重就好了,一堆拼裝遊覽車在山上跑還有那些根本沒在修的老大貨車
作者: Mapleboy 2021-07-10 09:43:00
當心司機們大喊老車無罪
重點是有沒有在保養,性能是否正常,而不是車輛年齡。車子沒保養新車一樣爛。
作者:
wiabc (cbaiw)
2021-07-10 09:54:00還好是運安會在調查,要是還給行保會……
作者:
a41503 (四七六)
2021-07-10 10:11:00這次跟有沒有保養根本沒關,主要原因是外物入侵。
作者:
gigihh 2021-07-10 10:55:00PP碰到這種事故也好不到哪去吧!
樓上扯老車無罪的監理單位驗車流程不確實全怪使用者也真是夠了事實也是都驗得過歐洲可是老車滿街跑大客車隨便用三十年都是很常見的
作者:
zxcc79 2021-07-10 14:16:0030多年沒有違規闖入且造成乘客30死傷就沒人在意闖入淨空的危險程度,台鐵衰小鋒頭比李義翔高?
鐵路一旦發生事故,嚴重程度往往高於公路,而且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營運。公路相較之下完全不能比,3樓的邏輯我真的不行。還有,用這個扯EMU不適合也很奇怪。照這種想法,全世界的鐵路怎麼不全部改回用動力集中式?
作者:
wcc960 (keep walking...)
2021-07-10 17:28:00公路也行啊,用3000算蝶戀花一次33個就比其它2967個更高級
我在講人命 有人在扯嚴重程度跟恢復營運耗時 自己捫心自問那3000條人命有獲得這次太魯閣50條人命同等的金錢賠償跟社會關注嗎?果然死在鐵路的人就是比較高級
50條人命是你家人我看你會不會在這嘴秋,3000條命要賠償那自殺的?癌末的?確診死的?
沒辦法啊 覺青發現a論點講不過就扯b觀點 另開戰場分散注意力
3樓的比較沒有任何意義阿。會覺得鐵路跟公路意外消逝的人命有貴賤之分的只有3樓而已
作者:
ting445 (PPTTTTTT)
2021-07-11 01:37:00結論:依舊沒人要正視每年死在馬路上的3000人
作者:
cyora (小鳴)
2021-07-11 11:18:00事故中生死與否,恐怕運氣佔大部分因素。
作者:
zxcc79 2021-07-11 15:41:00是嗎? 事故到現在都還沒公佈坐票/站票 死傷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