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5mg4n (a5)
2024-12-09 19:44:55需要的或許是站立面積很大,但仍對號座的列車
暫且稱作通勤自強/通勤莒光
台鐵旅客大致分類,主要目標為以下的2/3類:
1.從大站到大站且乘車時間不短者(例:台北-豐原,通常會搭自強)
2.從相對小站出發,其餘同上的(例:萬華-豐原)
3.從大站出發,到附近的大站(例:桃園-板橋)
4.附近小站-小站/大站-小站間(例:三坑/基隆-百福,通常區間車)
相較區間快的好處:
1.比起區間快,能填補小站的相對長距離座位需求
,但對時刻表的影響與區間快概同。
(路線容量沒有革命性增加時,兩者競合,而解決方式卻常是自強增停)
例:某旅客欲岡山到員林,從台東來的區間快很可能上面已站滿人,而勸退旅客。
(類似案例:週日松山的145次自由座亦時有旅客擔心
區間轉乘自強時間可能更長外,亦有失接風險)
2.不像區間(快)用電子票證/月票者佔到位後可一路到底,
如此規劃,經過繁忙區域想確保入座就要以較高票價劃位,
(否則很快就會被請起來)
增加營收同時大致解決讓座爭議。
3.尖峰時期較可能分擔一般自強/新自強旅客(原理同1)
作者:
enternal (LaqiTruku)
2024-12-11 17:30:00之後車種簡化後,可能電子票證限制更為明顯,還是覺得區間快是需要的,加上號誌不改尖峰密度也無法增班,台鐵真的很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