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yjw691的馬路前瞻計畫

作者: yjw691 (C.W.)   2017-08-31 23:13:35
我的馬路前瞻計畫 提案人:yjw691
題案鋼要
交通管制設施再精進計畫
題案內容
交通管制設施(TCDs)自民國57年訂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後,配合各地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管制措施的精進,也進行數次的改版;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會在平時生活的道路上,發現它們不足、缺失或是矛盾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思考改進方案。
「交通管制設施再精進計畫」經過重新檢視目前的設置規則,並參考國內目前常用的交通管制措施,以及國外TCDs的設置方式,按照標誌、標線及號誌三個層面,提出可以精進改善的方向。
[說明:()內表示本計畫參考之設置規則的條號數]
標誌:
1.(20)道路設施設置黑白或黑黃線條時,應依照車行方向律定斜線傾斜的方向,以利依循。
2.(25)連續彎路、禁止超車或速限調整等表示接續路段的交通管制牌面,可參考國外案例,在管制結束後,以白底、黑框及黑斜線表示管制路段結束。
3.(30)非號誌話多岔路口,可參考德國律定主要幹道路徑(不限直行),以利車流疏導及優先路權界定。
4.(31)若匝道進入主要高快速公路後,同一車道即為主要車道(即無匯入需要),應以標誌提醒駕駛該車道為主要車道。
5.(33)注意號誌標誌,可以再增加多時相號誌的圖案,如能將時相數同時呈現,更有利駕駛了解路口號誌型態。
6.(35)目前鐵路平交道多屬有柵門型式,建議以第36條的火車圖案替代,更為直觀。
7.(36)無柵門平交道的接近附牌,應同步使用在有柵門平交道,提醒駕駛前方平交道距離。
8.(49)雙向道標誌可旋轉90度,代表注意橫向道路為雙向道(可用於單行道附設逆向公車專用道)。
9.(59)除支道設置讓路標誌外,幹道亦可增加幹道標誌,提醒本方向有優先路權。
10(61)靠左行駛之雙向道(如迴轉道),可透過交換雙向道標誌箭頭(49)的左右位置,並以不同的底色或箭頭顏色方式區別,掛設於向左行駛路段起點,提醒駕駛人靠左行駛。
11(63)單行道與車道遵行方向標誌雖設置於不同之處,為同樣為藍底方框仍亦混淆,應調整。
12(93)路線方為標誌可增加英文簡寫。
13(103)車道指示標誌的設置時,應符合lane-base的概念,確保該車道可往指示之方向,於高快速公路出口匝道前設置時,可新增斜下向兩側的箭頭,提醒駕駛人保持行駛該車道,並於接近出口時需切換車道離開主線。
標線:
14(158)調撥車道線終點前、禁止超車線起始前,皆應在兩車道間的標線增設分向線之指示轉入車道線,提醒車輛應儘速離開車道。
15(159)都市地區因噪音問題已減少減速標線設置,應導入可替代的楔型標線、閃電型標線或彩色鋪面,來達到車輛減速的效果。
16(174)應重新檢討彩色鋪面的設置內容,透過不同顏色、鋪面鋪設方式(全車道、半車道、水平條紋或垂直條紋),增加彩色鋪面的意義。(除專用道外,亦可表達減速慢行、出口匝道提醒、入口匝道提醒等)
17(185)交叉路口行穿線除枕木紋外,建議可在設有行人、自行車共道的交岔路口,以2條平行行走方向的白線做為行穿線的替代,表示行人、腳踏車皆可行駛。
18(無)於8米以下巷道之交會路口,應於路口中心點以30公分寬之白線標示出該路口的巷道通行方向,提醒用路人巷道來車。(可參考台南市區部分巷道)
號誌:
19(206)建議以箭頭綠燈表示保護狀態(Protect),並新增箭頭黃燈表示允許狀態(Premit),表示該方向是否為保護路權或需注意交會的來車。(尤其是左轉)
20(212)在號誌轉換期間,如果僅有部分箭頭燈結束、其餘方向維持,建議以閃光方式取代黃燈,表示該特定行向即將關閉,車輛請勿再行行駛,其它未閃爍之箭頭方向仍繼續行駛。
21(213)在特定路口以箭頭綠燈呈現行車方向,有利於引導行車方向,但在某些路口(如對向為逆向的單行道)設置箭頭綠燈時,將違反第230條左轉箭頭與對向綠燈不得同亮的規定,但可用第20點建議處理。
22(214)現行號誌控制器的設計,仍有部分會違反同亮規定,尤其是在部分複雜路口,易在部分行向關閉時出現圓形紅燈和直行箭頭綠燈同亮的狀況,建議檢討控制的設置標準。
23(221)應明確定義當停止線和路口對角線夾角角度小於一定度數時,表示駕駛人不易看到遠端左側的號誌,此時應改設置於遠端右側設置或新增遠端右側號誌。
24(222)路口設有行人專用時相時,應於對角方向設置斜向行人專用號誌,供斜向穿越的行人使用,若行人專用時相為時段性,則在非專用時相的時間應不顯示紅燈及綠燈(即全暗)。
25(230)多時相、早開或遲閉路口,應設置牌面提醒用路人依號誌行駛。
綜上,各項建議是目前交通環境中,可做為缺失改善或精進的建議方向,本計畫並以不提出實際圖示建議的方式,希望有關單位可自行構思,該如何以顏色、圖案、文字、形狀的方式,表達出各式交通管制措施,達到設置的邏輯完善可依循、駕駛人更易辨別、交通安全提升的成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