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推文有人問說光是可行性評估就要300萬元
只能說吃米要知道米價阿...如果花這300萬元做出來的可行性評估報告可獲得可用數據
那這300萬基本上也值得了
首先,要知道政府長久以來對於環境基本數據蒐集的預算一直都.....很慘
各位要知道,有些資訊是沒辦法靠自計裝置取得的,一定得靠人工
隨便舉幾個例子
1.河川的流量(自計裝置只能知道水位高低,但無法獲得水量,需靠人工轉換校正)
2.地質條件(一定得靠鑽探)
3.道路交通量(得靠人力計算,現在雖然有ETC可以抓個大概,但是行人數仍得人工計算)
4.野生自然物種族群及數量
這些都是政府單位在推動基礎建設很重要的評估背景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往往都很缺乏
像是苗栗開個路得要知道哪裡有石虎? 各位有沒有想過開發單位知不知道石虎住哪裡?
這300萬基本上需要調查的東西基本上很可能包山包海
可能包含的資訊有:
當地道路交通流量? 沒有怎麼辦? 只能派好幾個工讀生站在好幾個路口按計數器
用地能否取得? 買地籍謄本要錢、套繪地籍圖的專業人力也要錢
得用何種工法? 蓋橋?蓋路堤?挖方量?填方量? 規劃&計算這些東西都要專業人力
當地居民意願? 發問卷?找里長開地方說明會? 辦這些活動或傳單的人力&物力都要錢
預定施工地點有沒有稀有物種居住? 如果有該怎麼迴避或改善??
這份評估報告要多快完成? 半年? 1年? 2年?
基本上調查時間低於1年的評估報告,現場資訊通常得打折...
那些現場資訊極有可能是用文獻蒐集的方式獲得,而回顧的文獻往往又都是10~20年前
的報告....各位覺得這種數據的可靠度如何??
評估2018年的工程用1998年的道路交通流量或當地人口數??
(除非當地幾乎沒開發各種聯外道路)
越細膩的現地資料,可提供工程人員越精準的規劃設計
精準的規劃設計則可提供上位者更客觀的評估,避免無效工程的施作
不過以上都只是理論,實務上請參閱各地蚊子會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