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戰略篇
由於今年只安排了這場神戶馬拉松
很珍惜這次比賽的機會
自去年十月完成大阪馬後
一年來
雖然總跑量只有700km上下(平均月跑量60~70km)
但我很清楚這時的身體狀況比去年要強的多
只要不出大差錯
成績鐵定比去年好
就先以突破四小時為這場賽事的目標
但因為去年太認真在比賽
覺得都沒好好享受到比賽的過程
於是今年很掙扎
很想用另一個心態來面對海外馬
卻又怕玩過頭沒跑進4小時會很不爽
到底該帶什麼上場跑
一直到上飛機前都沒定論
跟二哥的朋友借了Gopro
本想用胸帶架在胸前跑全程
出發前在台灣測試兩次後,覺得效果不佳
最後決定就手拿吧
然後買個大一點的腰包
拍累了就把Gopro塞進去
GU能量膠則帶了六包
賽前吃一包
比賽中預計約50分鐘吃一條
有能量膠幫忙,就不怕大會的補給夠不夠了
另外因為不知道天氣到底會不會冷
所以長、短Tight都帶著
鞋則上飛機前一天臨時決定帶"舊「虎走」"上陣
新虎走的鞋底似乎還太硬了
跑全馬有腳底板痛的風險
到日本後
發現天氣超適合跑馬
在會場敗了一件七分壓縮褲
(本來想買長的,價錢一樣;試穿時發現asics在產品設定上,
七分褲是設計給四小時左右的跑者,就因為這句話,買了)
於是裝備確定
上衣穿大會服,褲子新買的七分壓縮褲,鞋子虎走
腰包裝能量包
雙腳則請跑友同學(他的職業是物理治療師)
幫我貼肌效能貼布(針對腳底、小腿、大腿處加強)
當天早餐準備兩個便利商店的麵包+運動飲料
後來感覺有點不夠(比賽在9:00起跑,早餐太早吃了)
另因賽前喝了不少水,等待起跑時間又長
(進等待區後又懶得再跑出去上廁所)
導致出發後有些尿意
忍到30km處還是去解決了一下
多花了約一分鐘的時間
出發後原先設定是用5分30秒的配速跑一段看看
沒想到除了第一公里人潮未散5分51秒完成外
後來都克制不住賽場的氣氛
加上跑來又很輕鬆
一路以5分速上下推進
過程中曾感到右腳腳踝與左腳腳板有些不舒服
不過在著力點稍微修正調整後
情況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過半馬時總算腎上腺素分泌減少
可以將速度放慢
這個五公里約以5分22秒的速度前進
28km後再退一個檔次到5分40秒
33~38km則因上坡與疲勞撞牆期,
35km處遭遇左大腿有抽筋的徵兆
因此決定放慢速度避免引發連鎖抽筋狀況
此時降到6分速
之後下高架到平地,倒數三公里,提升到5分45秒的速度
最後195公尺則以5分速衝過終點
水站的補充則是兩杯運動飲料+兩杯水+一杯水淋頭降溫
固體補給只吃了三次香蕉+兩顆糖
(神戶馬並沒有像大阪馬38km處的豪華商店街補給站)
其他都靠GU能量包
(由於初馬就是補給失當,後段超悽慘,我是個很怕餓的跑者)
能量包必須在感到體力剛要下滑時就要先吃
讓它有時間轉換成能量
等感覺到餓了才吃,就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以3小時50分49秒的成績完賽
其實過程中是有機會挑戰3小時48分的個人PB
不過因為這實在不是這次比賽的設定
跑太快不見得是好事
也怕一下破PB,反而失去未來練習的動力
於是決定順順地跑完就好
而且馬拉松賽事,常常會發生欲速則不達的狀況
萬一提早加速抽筋了
那不就得不償失
賽後回想這一年來的練習過程
比對這次比賽的經過
很多事情真的是陰陽差錯來的
但也讓我感受到跑步姿勢的重要性
今年年中
有個機會帶銀髮族的阿公阿媽健走
要知道要讓一個跑者慢下來走路
是多難的一件事
但剛好要教老人家運動
在示範正確健走的過程中
也讓自己腳板微外翻的問題獲得矯正
落腳更穩定
少了因外翻腳板受力不均&力量的浪費
另一年來的瘦身了3公斤(62kg 減到 59kg)
加上學會習慣性地收小腹
腰圍少了一吋以上
掌握到姿勢跑法中很重要的核心控制
(要維持身體微前傾的輕鬆跑法,核心沒力量與控制力是做不到的)
讓以前因練短距離,習慣用腳推蹬地板力量前進的跑法作了點修正
這次跑全馬感覺腳肌肉的負擔與效率更提升
尤其上下坡時更明顯
這要感謝徐國峰老師在Youtube上分享的上課影片
看過後給我很大的靈感
以一個月僅60公里的月跑量,能跑出3小時50分接近PB的成績。
說真的,不能說不滿意了。
不過還是整理一下這場比賽戰略上的問題點與未來可改進之處:
1.9:00起跑,早餐吃太早&太少,導致能量包提早消耗完,最後差點餓到。
2.賽前僅注意要大號大乾淨,忘了水喝多了,
應該起跑前再多上一次廁所,就可省掉比賽中去上廁所的時間。
3.前段配速太快,前半與後半落差太大(1小時47分:2小時3分),
前半馬若能壓到1:50~1:55之間,總成績可能會更好。
(關於配速,除了現場太High外,自己對於比賽鞋的速度感還無法掌握,
未來賽前可能需要安排幾次穿比賽鞋配速跑,比較不會又太興奮。)
4.練習量太少,LSD都沒在跑,後段有肌耐力不足的抽筋危機,
還好有壓縮褲&肌效能貼布撐著,
加上自己對身體的敏感度夠,
在身體發生嚴重問題前,有適當地調整跑姿避免掉。
5.36km左右,跑經沒有太陽的路段,加上體能下降,
雙手感到冰冷,有失溫的危險;
幸好有開幕活動的黃手套在腰包中,拿出來戴上後好很多;
氣溫低時,利用手套保暖是有必要的。
此次賽事的學習到的:
1. 越來越能掌握馬拉松的補給技巧,
包含水站拿水可以完全不用停又喝夠、善用能量包,即時的補充體能。
2. 壓縮褲與肌效能貼布在生理與心理上產生幫助。
3. 姿勢跑法的掌握度提升,尤其在後段上坡時,用很省力的方式穩定前進,
超過很多週邊的跑者。
(也許有人會認為多跑才是王道,不屑用一些裝備來提升成績;
但我的想法是,現今世界運動科技不斷進步,
在不違規的前提下,多去研究了解可幫助提升自我成績的輔助產品,並善用它,
其實也是一種跑馬能力,當然代價是可能得多花一些錢。)
關於未來
挑戰PB是下一個目標,3小時40分應該也不是夢。
下一階段先加強的,應該輪到得多花些時間增加的跑量了。
明年目標,月月破百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