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83icqy (圖文版本)
=================================
如果一年前有人跟我說年底要跑一場馬拉松, 我會認為他瘋了...
2016年底那時體重接近90kg, 連跑個3km都氣喘吁吁. 那時後工作剛好有個空檔,就決心開始恢復運動習慣, 最愛的籃球因為醫生告誡我阿基里斯腱發炎以後還想走路的話就不要再打了, 所以只好去跑步, 再加上接收老婆的二手gps手錶,一整個新奇玩具, 就會想測試自己能跑多遠, 每每記錄一個新的路徑/紀錄都會覺得開心而開始規畫下一個目標, 就這樣逐漸的歪掉, 朝向馬拉松42.195km前進.
底下文長, 先講結論- 練習不足,
2017台北馬初馬, 晶片時間 3:44:46, 大會時間 3:46:53.
** 起跑時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過頭), 配速亂七八糟, 還可以左右超車, 欣賞風景.
** 10km左腳膝蓋突然無力, 只能免強用右腳支撐前進, 大會規定要隨身攜帶身分證明,然後阿我這時候的健保卡就掉了下來!! 造成後面跑者緊急閃避, 真不好意思.
** 12km~19km進入河濱之前左腳開始恢復正常, 17km趁人少先上廁所.
** 20km終於追到了先出發的3:45配速員, 就躲在人群中遮風取暖.
** 30km快到河濱折返點, 這時候強烈疲勞感襲來, 我超級後悔報名馬拉松,似乎永遠也跑不到盡頭的感覺. 但我還有一個萬金石馬拉松... Orz...想到眼淚都快掉出來了, 幹嘛自虐阿!!!
** 38km兩腳大腿四頭肌開始微微抽蓄, “Shut up, legs”, 心理想著只剩下4km,不就是平常跑操場或者跑步機上的20分鐘而已嗎?! 不斷地用力拍擊左右腿,聲音之大, 我想旁邊的跑者應該會覺得很困擾吧. (這傢伙在自虐阿~)
** 41km右大腿開始先發難, 真的抽筋了, 只好停下來稍微伸展一下, 立刻出發.這兩公里的路程感覺有一世紀這麼遙遠, 跑著跑著右手也抽筋了, 還好比賽不是用手跑步, 稍微伸直放鬆就可以恢復, 只是跑姿就這樣歪掉惹~
** 距離終點500m, 101大樓前, 左大腿也抽筋了, “Shit” 我心裡想,“不會要走著到終點吧?!”, 再度停下來走一走, 踢幾下伸展左腿, 馬上又起跑.
** 最後300m看到終點大門, 超興奮的, 內心戲不斷上演, “天啊, 終於快解脫了”,“不能暴衝阿, 要忍住, 終點前抽筋超難看的!!”
** 最後80m用盡最後的力氣抬起雙腳大跨步的往前衝阿, 什麼都不管了!!
** 踩到終點線前的那一刻還是有不真實的感覺, 轉身向賽道鞠躬, 工作人員送上大披巾以及獎牌, 才意會到我真的已經完賽了, 真的辛苦, 好辛苦,眼淚都快掉出來了.帶著疲憊的身軀, 向水站出發直接佔據一個水桶狂喝,一跛一跛的往前進領行李/換裝(就鐵腿拉~), 找到台北市政府室內的一個角落,就坐著休息, 按摩著受苦受難的雙腳, 時不時的抽筋, 讓我一點都不想站起來,回程捷運上下樓梯簡直是一種折磨~~ QQ
好啦, 看到這邊算你有毅力, 你可以左鍵離開, 或者繼續看下去我這一年的變化...
近一年的跑量累積1200km對於有在慢跑的人來說, 簡直少的不可思議,但對於慢跑門外漢的我來說, 算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從研究跑步姿勢,訓練方法, 配速/補給策略, 受傷恢復, 還要分清楚肌肉疲勞和受傷的區別,才發現原來跑步不只是兩隻腳交換前進而已, 這中間的學問非常多, 既深且廣,一踏進去簡直無法自拔. 研究了理論, 就會想要急著實踐, 這不像是寫程式一樣,寫完馬上compile就可以執行得到結果, 跑步得要花上一段時間, 才會知道當初的方法是否有誤, 分析跑步的數據再找出改進策略, 一步步的加強自己.
從2017年初開始就加入公司健身房會員, 規劃一周兩次的飛輪課程, 一次皮拉提斯核心課程, 然後跟著肌肉猛男同事練重訓. 慢跑則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也因為跑步帶來體重減輕的副作用, 越跑越有興趣. 體重也從90kg減輕到81kg. 有時候爆汗後去量甚至不到80kg呢~(自我滿足中...)
報名這次的台北馬真的是純粹運氣, 因為大家說 “台北馬很難抽中”, “台北馬是指標賽事, 一定要參加”, 很多壞朋友就這樣推坑, 反正我閒來無事試試手氣也好, 沒想到一抽就中, 跟大家講的都不一樣, 萬金石馬拉松也是一模一樣, 有沒有這麼巧阿, 兩個這麼難報名的賽事都被我抽到 QQ 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這一年很感謝公司長跑社以及林口跑團. 長跑社建立我很重要的暖身操以及訓練後收操的觀念, 林口跑團像是個溫暖的大家庭, 能參與他們的LSD練習真的是歡樂多多, 也非常照顧我這樣的新人, 練了106/北77的LSD感覺功力大增, 我也因此變得比較有信心能跑超過20km的長距離. 但是要對付馬拉松, 我心裡知道還是遠遠不夠, 30km之後的世界是我無法想像的, 就在這初馬即將見識到不一樣的人生.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life, run a marathon."
半馬21km我知道我的配速如何, 所以可以游刃有餘的規劃並完賽, 配速區間也可以精準分出上下坡的不同. 但是全馬, 我則完全沒有把握, 比賽前一個星期我一直在研究台北馬賽道, 試圖找出最佳的配速策略, 可是阿, 我完全沒體驗過30km之後的距離, 也不知道身體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最佳的配速就是用體感加上心跳控制. 從結果來看心率控制的還可以, 前期控制在160bpm以下, 後期控制在175bpm, 平均心率164bpm. 看起來還蠻像那麼一回事的, 可惜兩隻腳不給力, 肌耐力完全不足以應付42km. 最後4km配速完全走樣,眼看著3:45配速員帶著他的氣球漸漸地飄遠了.
對我來說30~38km是心理上的折磨, 38~42km則是雙腳折磨. 練習不夠是我唯一的感想, 平平都是市民跑者, 怎麼大家都跑起來輕鬆寫意, 我卻哀聲嘆氣. 所以這次休息足夠後, 得要開始重新吃課表, 以Hanson’s訓練法為主軸, 稍微依照自己生活型態修改課表, 目標就是放在明年3/18的萬金石, 期望能維持目前完賽時間, 不要再發生抽筋的問題. 這算是新年新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