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圖文
https://goo.gl/H4beR2
2018 年對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今年我將滿 30 歲,就是人稱「馬拉松黃金時期
」的階段。長跑是一門需要時間累積的運動,無論是有氧能力的積累、肌肉力量的養成、
乃至是心態的轉變,都需要時間慢慢調教。三月的時候我人在美國,看著台灣萬金石馬拉
松的線上直播,作為講者的洪國智老師也提到長跑運動員需要 5~10 年的累積,才能迎來
真正的開花結果。而今年距離我的初馬,恰好也滿了五年。
從初馬將近五個小時,什麼都不懂就是瞎練瞎跑的階段,到三年前加入灣區 BURN 跑團,
開始了業餘跑者的正規訓練,成績也漸漸推進到全馬能穩定跑在 2 小時 45 分左右。我
開始著眼於台灣長跑競技網「男子馬拉松歷代排名」百傑榜,上頭列了從 1980 年代至今
所有全馬認證成績的前一百名男子,站在門口把關的幾位前輩,大約有著 2 小時 37 分
左右的成績。
我一直相信著「說出口就辦得到」這樣的理念。幾乎所有事情對我來說都是意念先決,你
要能先通過自己那關,深信自己能做到,才有辦法說服其他人,最後再讓它成真。所以我
從來不搞煙霧彈這套,賽前制定多少目標,比賽就是跑多少。很偶爾會跑得比預期成績好
,那就是連我自己都沒料到的超常發揮,絕對不打安全牌。
站在 2 小時 45 分望著 2 小時 37 分的人,在台灣可能有數十個,可以說是人人有希望
,個個沒把握。反正對我來說,就是先喊先贏吧。今年的芝加哥馬拉松,我的訓練課表
是 2 小時 35 分,賽前幾週也就大方跟大家表示這就是我第一次向全馬百傑發起挑戰。
訓練課表雖然很辛苦,但架構並不複雜。一週跑七天,其中兩天會一日兩跑,週平均落
在 90-100 英里,也就是 145-160 公里上下。漢森訓練法中把間歇、馬拉松配速、長跑
三者稱為 Something of Substance (SOS) workout. 我們除了每週六固定長跑以外,視
情況安排一到兩個 SOS. 傳統漢森其實也沒有推崇一週三練,例如它的長跑設計是隔週才
進行一次。對我來說週末的長跑還是很重要,所以與其兩週才練一次,改良版是週週練,
但是每隔一週才會進行高強度的長跑練習,例如 [email protected]+60s, with [email protected]~100% MP
這樣的課表,隔週強度就會降低,例如 [email protected]+75s.
我的主要訓練夥伴有三個,來自 BURN 跑團的苟良 (全馬 PR 2:34)、蕭昱 (半馬 PR
1:11)、還有住在附近的美國本土女子選手凱特琳 (全馬 PR 2:38) 我們的長跑實力相差
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個性上也合適。無論是訓練課表的調整、還是跑步觀念上的交流都很
合得來,私底下也是朋友,常常會吃飯什麼的。其他 BURN 團友例如弋力、靜靜、琬文、
白老大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也許不跑在一起,但是天天彼此打氣,整體就是一個很積極向
上的氣氛,如同苟良說的「痛苦並且快樂著」。
每週 12 到 14 小時的訓練,平均 150 公里的里程持續了 20 週。雖然不容易,但我每
一天都很開心。
除此之外,這次的芝加哥馬拉松還有另外一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