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3-07-04 12:00:31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也。少以學行聞,舉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
。起家為酒泉太守,轉安定、武都,(1)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張魯,過其郡,
見則悅之,使為軍導。魯破,則綏定下辯諸氐,通河西道,徙為金城太守。是時
喪亂之後,吏民流散飢窮,戶口損耗,則撫循之甚謹。外招懷羌胡,得其牛羊,
以養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月之間,流民皆歸,得數千家。乃明為禁令,有干
犯者輒戮,其從教者必賞。親自教民耕種,其歲大豐收,由是歸附者日多。李越
以隴西反,則率羌胡圍越,越即請服。太祖崩,西平麴演叛,稱護羌校尉。則勒
兵討之。演恐,乞降。文帝以其功,加則護羌校尉,賜爵關內侯。(2)
(1)《魏書》曰:
「則剛直疾惡,常慕汲黯之為人。」
《魏略》曰:
「則世為著姓,興平中,三輔亂,飢窮,避難北地。客安定,依富室師
亮。亮待遇不足,則慨然歎曰:『天下會安,當不久爾,必還為此郡
守,折庸輩士也。』後與馮翊吉茂等隱於郡南太白山中,以書籍自娛
。及為安定太守,而師亮等皆欲逃走。則聞之,豫使人解語,以禮報
之。』」
(2)《魏名臣奏》載文帝令問雍州刺史張既曰:
「試守金城太守蘇則,既有綏民平夷之功,聞又出軍西定湟中,為河西
作聲勢,吾甚嘉之。則之功效,為可加爵邑未邪?封爵重事,故以問
卿。密白意,且勿宣露也。」
既答曰:
「金城郡,昔為韓遂所見屠剝,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陷寇亂,戶不
滿五百。則到官,內撫彫殘,外鳩離散,今見戶千餘。又梁燒雜種羌
,昔與遂同惡,遂斃之後,越出障塞。則前後招懷,歸就郡者三千餘
落,皆卹以威恩,為官效用。西平麴演等倡造邪謀,則尋出軍,臨其
項領,演即歸命送質,破絕賊糧。則既有恤民之效,又能和戎狄,盡
忠效節。遭遇聖明,有功必錄。若則加爵邑,誠足以勸忠臣,勵風俗
也。」
後演復結旁郡為亂,張掖張進執太守杜通,酒泉黃華不受太守辛機,進、華
皆自稱太守以應之。又武威三種胡並寇鈔,道路斷絕。武威太守毌丘興告急於則
。時雍、涼諸豪皆驅略羌胡以從進等,郡人咸以為進不可當。又將軍郝昭、魏平
先是各屯守金城,亦受詔不得西度。則乃見郡中大吏及昭等與羌豪帥謀曰:「今
賊雖盛,然皆新合,或有脅從,未必同心;因釁擊之,善惡必離,離而歸我,我
增而彼損矣。既獲益眾之實,且有倍氣之勢,率以進討,破之必矣。若待大軍,
曠日持久,善人無歸,必合於惡;善惡既合,勢難卒離。雖有詔命,違而合權,
專之可也。」於是昭等從之,乃發兵救武威,降其三種胡,與興擊進於張掖。演
聞之,將步騎三千迎則,辭來助軍,而實欲為變。則誘與相見,因斬之,出以徇
軍,其黨皆散走。則遂與諸軍圍張掖,破之,斬進及其支黨,眾皆降。演軍敗,
華懼,出所執乞降,河西平。乃還金城。進封都亭侯,邑三百戶。
徵拜侍中,與董昭同寮。昭嘗枕則膝臥,則推下之,曰:「蘇則之膝,非佞
人之枕也。」初,則及臨菑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
聞則也。帝在洛陽,嘗從容言曰:「吾應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則謂為
見問,鬚髯悉張,欲正論以對。侍中傅巽掐則曰:「不謂卿也。」於是乃止。
(3)文帝問則曰:「前破酒泉、張掖,西域通使,燉煌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
益得不?」則對曰:「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
足貴也。」帝默然。後則從行獵,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牀拔刀,悉收督
吏,將斬之。則稽首曰:「臣聞古之聖王不以禽獸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堯之化,
而以獵戲多殺群吏,愚臣以為不可。敢以死請!」帝曰:「卿,直臣也。」遂皆
赦之。然以此見憚。黃初四年,左遷東平相。未至,道病薨,諡曰剛侯。子怡嗣
。怡薨,無子,弟愉襲封。愉,咸熙中為尚書。(4)
(3)《魏略》曰:
「舊儀,侍中親省起居,故俗謂之執虎子。始則同郡吉茂者,是時仕甫
歷縣令,遷為冗散。茂見則,嘲之曰:『仕進不止執虎子。』則笑曰
:『我誠不能效汝蹇蹇驅鹿車馳也。』初,則在金城,聞漢帝禪位,
以為崩也,乃發喪;後聞其在,自以不審,意頗默然。臨菑侯植自傷
失先帝意,亦怨激而哭。其後文帝出游,追恨臨菑,顧謂左右曰:『
人心不同,當我登大位之時,天下有哭者。』時從臣知帝此言,有為
而發也,而則以為為己。欲下馬謝。侍中傅巽目之,乃悟。」
孫盛曰:
「夫士不事其所非,不非其所事,趣舍出處,而豈徒哉!則既策名新朝
,委質異代,而方懷二心生忿,欲奮爽言,豈大雅君子去就之分哉?
《詩》云:『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士之二三,猶喪妃偶,況人臣
乎?」
(4)愉字休豫,歷位太常、光祿大夫,見《晉百官名》。《山濤啟事》稱愉忠
篤有智意。
臣松之案:愉子紹,字世嗣,為吳王師;石崇妻,紹之女兄也。紹有詩在
《金谷集》。紹弟慎,左衛將軍。
評曰:任峻始興義兵,以歸太祖,闢土殖穀,倉庾盈溢,庸績致矣。蘇則威以平
亂,既政事之良,又矯矯剛直,風烈足稱。杜畿寬猛克濟,惠以康民。鄭
渾、倉慈,恤理有方。抑皆魏代之名守乎!恕屢陳時政,經論治體,蓋有
可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