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4-02-09 17:58:47※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這則《世說新語》故事中的人名比較麻煩。
: : 「謝公」指東晉名相謝安。
: : 「遏」指謝安的姪兒謝玄。
: : 「胡兒」指謝安的另一個侄兒謝朗,
: : 他與堂姊妹謝道韞合力演出「灑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 : 的著名場面。
: : 「李弘度」指李充。
: : 「平陽」指李充的伯父李重,李重仕官當到平陽太守,
: : 因此這裡以『你家的平陽』(卿家平陽)來代稱。
: : 「樂令」指西晉名士樂廣,板上已曾介紹過他。
: : 「趙王」指西晉八王之亂的要角之一:趙王司馬倫。
: : 之所以會貼這則《世說新語》故事,
: : 原因在於李重是曹操麾下將領李通的曾孫,
: : 李重的侄兒李充(李弘度)則是李通的玄孫。
: 補個李通及其子孫的族系圖:
: 李通┬李緒─李秉┬李重─李式
: │ │
: └李基 ├李尚
: │
: ├李矩─李充─李顒
: │
: └李嶷
: 李通字文達,小字萬億
: 李秉字玄胄。
: 李重字茂曾;李尚字茂仲;李矩字茂約。
: 李式字景則;李充字弘度。
關於「李重」及其曾祖父曹操部將「李通」的籍貫,
有一點小問題。
《三國志‧魏書‧李通傳》說:
「李通字文達,江夏平春人也。」
《晉書‧李重傳》則說:
「李重字茂曾,江夏鍾武人也。」
一般而言,同個家族的人物,
籍貫資料所列的郡縣名稱,通常會是相同的;
如果有不同的情形,有可能是郡縣的行政區劃上發生過變化。
李通、李重都被記載作江夏郡人,這部分沒問題,
差別發生在「縣」這裡,
兩人分別被記載作「平春」縣及「鍾武」縣人。
若去查史籍中的郡縣沿革記載,
可以看到:
《漢書‧地理志》的「江夏郡」所轄的諸縣當中,
有「鍾武」縣,沒有「平春」縣。
而在《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的州郡縣等地方行政區劃資料)裡,
「江夏郡」所轄的諸縣當中,「鍾武」縣不見了,「平春」縣則名列其中。
到了《晉書‧地理志》,「江夏郡」下面則與東漢時相同,
轄有「平春」縣,而無「鍾武」縣。
如此一來,照理說《晉書‧李重傳》也該記載李重為『江夏平春人』才對嘛。
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卻是《晉書‧李重傳》說李重是「江夏鍾武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難道是西晉曾經有某段期間,
又把「平春」改成西漢時所用的「鍾武」這個縣名嗎?
查閱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的荊州江夏郡鍾武縣,
與東漢、三國曹魏時的荊州江夏郡平春縣位置接近。
不過,這部地圖集的曹魏時期並未畫出「義陽郡」,
西晉時期則把平春、鍾武等地均劃入「義陽郡」,
(會在圖中列出「鍾武」,大概就是因為看到了《晉書‧李重傳》的說法)
這裡面恐怕都有些蹊蹺。
實際上,曹魏時應該已經新設義陽郡了。
記載南朝劉宋事蹟、制度的《宋書‧州郡志》,
說義陽郡「魏文帝立,後省,晉武帝又立」,
但是並未說明曹魏時究竟是在何時省罷義陽郡,
而從史籍上,也看不出有在曹魏時期省罷義陽郡的跡象;
《宋書‧州郡志》所謂義陽郡「魏文帝立,後省,晉武帝又立」之說,
看來似乎有商榷的餘地。
再加上從《三國志‧魏書‧王基傳》裴松之注引司馬彪《戰略》的記載來看,
(司馬彪就是前面所引記載東漢事蹟的《續漢書》的作者)
一直到曹魏末年(景元二年;公元 261 年),都還有「義陽」郡存在,
《中國歷史地圖集》在曹魏荊州的部分不畫出義陽郡,
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曹魏時期的荊州,是欠缺代表性的。
《晉書‧地理志》記載晉武帝在滅了孫吳之後,
分「南陽」郡新立「義陽」郡;
但實際上,西晉自始即有義陽郡,
(演義裡頗有戲份的司馬望,在晉武帝篡魏開國後便被封為義陽王),
若說晉武帝在滅吳之後對義陽郡如何如何,
恐怕頂多也只是調整其行政區劃而已,
其實際情況很可能是調整義陽、江夏兩郡國各自的屬縣管轄,
將江夏郡境往新取得的長江南岸擴張調整,
義陽郡也隨之往南擴張轄地;
《宋書‧州郡志》中說平春縣在西晉的《太康地志》中隸屬義陽郡,
很可能就是這波行政區劃調整的結果,
將東漢、曹魏以來一直隸屬於江夏郡的平春縣移歸義陽郡。
在這樣的情況下,《晉書‧李重傳》說李重是「江夏鍾武人」,
(《晉書》中還有一篇〈張光傳〉,
在記載張光的籍貫時也說他是「江夏鍾武人」~~)
而「鍾武」縣並未見諸《晉書‧地理志》的記載,
猜測「鍾武縣」在西晉初年或許曾經短暫設置,
或者說是使用「鍾武」這個縣名,但後來又罷廢或改名;
且有可能其實就是在「平春」、「鍾武」兩個縣名中間改來改去,
實際上「平春」、「鍾武」兩縣管轄的大致就是同一塊地方。
之所以使用「江夏鍾武」的說法,
則或許是因為平春縣後來變成義陽郡(或者說是「義陽國」)的屬縣了,
實際上該說是『義陽平春人』,
但這麼一來就等於是把祖先歷代標舉的「江夏」郡望給丟失了,
因此才折衷改了個「江夏鍾武」這個曖曖昧昧的說法來自我標示。
若是如此,那麼也不無可能此說法是直取西漢時期才存在的『江夏郡鍾武縣』,
而未必是西晉初年還曾用過「鍾武」這個縣名。
《世說新語‧言語》80「李弘度常歎不被遇」這則故事裡,
劉孝標注引《晉中興書》說李充是「江夏郢人」。
關於這個不同說法,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研究文章:霍麗麗〈李充研究〉,
(可下載:http://ppt.cc/pxil;
文中關於李充籍貫的意見,有興趣的板友也可仔細看看)
裡面引用了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的意見,
認為《晉中興書》說的「江夏郢人」,實際上應作「江夏『鄳』人」。
鄳(音ㄇㄥˊ)縣從漢代以來就一直是江夏郡的屬縣之一,西晉時期亦然,
蜀漢的費禕就是江夏郡鄳縣人。
如果《晉中興書》的說法可信的話,
我認為較可能是李充家族仍以江夏平春為其郡望,
但實際上到了李充的時候,他的家族已經移居到江夏郡的鄳縣去了;
換句話說,江夏郡鄳縣可能正是李充家族當時實際上的住居地。
此外,西漢時期的零陵郡(黃蓋、蔣琬的故鄉),
也有一個「鍾武」縣,
不過在東漢順帝永建三年(128)被改名成「重安」縣。
對照西漢時的江夏郡鍾武縣,似乎也在東漢初被改成「平春」縣,
(或是罷廢鍾武縣,另於鄰近處覓地新設置「平春」縣)
究竟為什麼「鍾武」縣這個縣名沒有被留用呢?
是不討喜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