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文] 王道還、華佗的故事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極前殿)   2015-06-28 21:20:24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LZ_HOiV ]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極前殿)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轉文] 王道還、華佗的故事
時間: Sun Jun 28 21:19:15 2015
  各位晚安,今天貼的是去年年底王道還教授在台大的演講:「華佗的故事」。
本篇側記由木柵高工陳定揚教師提供。陳老師同意轉貼於PTT,所以小弟在前頭表
示感謝。另外小弟更不懂醫學,所以真的只能分享轉貼這篇文章而已。
  熟讀陳寅恪著作的讀者一定知道陳寅恪先生早就寫文章討論過華佗,並認為華
佗來自梵文轉音,陳壽則是把眾多醫生事蹟合一,變成我們所見的〈華佗傳〉。王
道環教授則從中醫理論、西醫技術發展討論華佗醫術的可能性。廢話不多說,以下
就請大家欣賞吧。
  原文連結:
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058&forum=33#forumpost129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佗的故事」研習側記
主講者: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時間:2014年12月30日(二)14:30~16:30
地點:臺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中心
撰稿者:木柵高工/陳定揚老師
引言
  目前臺灣的科學史研究比較多「業餘」性質,尚未形成風氣,這是相當可惜的,
因為在歷史研究中如果忽略科技相關的科普知識,那麼許多研究將會陷入無解的框架;
而把科學的角度帶入,許多史料中的自相衝突之處就可以順勢浮現。
  今天的故事主角華陀就是一個例子。在目前的歷史學界,一致認為華佗是中國古
代相當傳奇的醫生。可是後人對於華陀的醫技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有許多不同的討
論,許多人相信華陀已經具備外科開腹手術的能力;而後來北宋時期的醫師龐安石已
經開始質疑史書,認為「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更極端者如近人學
者陳寅恪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覺得華佗可能只是假託古代醫師能力的大成,可能並
不存在「華佗」此人。
  到底華佗技術的真實性如何?「科學」或許能提供一個完全不同的新視野。
關於華佗其人
  華佗(東漢末,約145-207)其人的真實性其實已有許多研究,應該是真實無誤,
有史料證明存在的一個人,不過他的生平事蹟的確是有可以再商榷的地方。華佗生存
的西元二世紀其實相當有意思,當時東西方的醫學都有足以奠基的重要人物與理論,
以東方而言,華佗與稍早的張仲景都是相當重要的中醫人才,將先前的中醫脈學、草
藥等知識集大成,成為今日中醫的基礎;而西方當時已經是羅馬帝國時代,但是希臘
地區的科學仍然發達,醫生蓋倫提出「四體液論」,影響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
  回到華佗本人。華佗的事蹟主要來自於《後漢書》與《三國志》,兩書都有華佗
的傳。兩位作者的生卒年分別是范瞱398-445,陳壽233-297。很顯然的,依照基本的
史學方法,陳壽與華佗的年代較為接近,資料可信度比較高。
  就兩書的內容來看,相似度實在太高。例如對華佗的介紹,《三國志》大抵如
下:「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
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
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當灸,
不過一兩處,每處不 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
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巳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
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
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而《後漢書》的記載如下:「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一名?。遊學徐土,兼
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
琬辟,皆不就。精於方藥,處齊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
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
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
月之閒皆平復。」依此可見,《後漢書》不僅成書晚,內容顯然也抄襲《三國志》。
  回頭看《三國志》中的資料。〈華佗傳〉是被收錄在〈魏書〉中的〈方技傳〉之
下,這顯示當時的醫生並沒有被視為一種正職,醫術只是「方技」的一種,華陀其實
原本也意欲出仕,可是卻一直無法遇到滿意的徵召,所以一直拒絕,結果時局越來越
亂,反而不得其道。既然仕途不順,所以華陀得另謀專業發展。
關於華佗的醫技與形象
  雖然仕途不順,不過華佗因為他的醫術開始受到當時人們的注意。華佗對於當時
已有的中醫技巧與藥方使用相當嫻熟,甚至開始提出他自己的新創見,《三國志》特
別強調華佗「曉養性(生)之術」,並且「精方藥」、「灸」、「針」等術,但是最
讓人驚艷的是他的「內科」(注1) 技術:對於需要「刳割」者,可以先以麻沸散麻醉,
然後「斷腸湔洗」,術後再「縫腹膏摩」。當然這種記載顯然誇大,下段再介紹。
  除了手術以外,華佗更擅長於養生之術,這是目前較為可信、沒爭議的部分。華
佗的養生導引之術在《三國志》中對其弟子吳普的介紹中可見一般:「普依準佗治,
多所全濟。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輓腰體,動
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
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
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換句
話說,華佗主張人就是要仿效自然,適度多動,才能保健長生。
  以此看來,正史對於華佗事蹟的記載尚稱中規中矩,但是為何大家今天對華佗的
認識仍然有限,甚至有誤?這或許是深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第
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的介紹文如下:「治病需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
神威罕及推將軍,聖手能醫說華佗」這種寫法糟糕了,華佗還是很神沒錯,但是在關
老爺跟前變成跑龍套的,華佗反倒成了彰顯關公英勇的配角道具;而後面編寫的章節
大綱,也變成了目前我們理解華佗事蹟的來源。
關於華佗醫技的三重檢證
  那麼華佗的技術到底應該到什麼程度呢?這邊可以從史料、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
三方面來重新檢證。
  在史料上,其實可以注意「斷腸湔(ㄐㄧㄢ)洗」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常被指稱
是華佗是最早能進行類似西醫外科手術的論證依據,他可將人腹腔打開取出腸子,然
後再縫合恢復。這段描述其實在《史記》的〈扁鵲倉公傳〉中也可見到。當時扁鵲入
虢國,對虢國太子的病情提出看法,遭到質疑:「(前略)…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
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
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先生之方能
若是,則太子可生也…(後略)。」這段話的重點是別人質疑扁鵲的病情研判,認為
除非扁鵲具有傳說中的名醫俞跗一般的開刀神技,才有可能救活太子。
  不過扁鵲最後成功的方法卻是:「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鍼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
有閒,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
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總之仍然是採取傳統的中醫療法,沒有用到「外科」
手術。這點其實也具體反映了中醫的醫理,以調養為主,而不是動刀侵入治療;而俞
跗的故事其實也只是一種神話故事,用意是傳遞中醫的宇宙觀、知識與技藝。
  回歸中醫理論,中醫認為人為何會生病?這與飲食習慣有關,因為人的主食中一
定會有五穀,而五穀在五行分類屬土。餐餐吃五穀,補了太多土,這才是人生病的原
因,所以在治療時主要以「化土」為主,而不是「湔洗」這種終極手段。這點也是北
宋名醫龐安時所批評的:「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
  其實不論從中西醫理論、古代現代等醫術來看,這種開腹手術其實是相當不容易
的。這類手術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止痛,止痛不但是在術前要防止,以利手術進行;
當手術後麻藥退去,也需要持續止痛。第二個問題則是止血,特別是內出血的問題,
這是古代缺乏現代定義「外科」的關鍵原因,因為這不但要熟知人體內部臟器分布,
並且也要明確知道動脈與靜脈的差別與分布,要了解這些血管之後才能開腔。這種技
術絕對不可能「從做中學」(如解剖青蛙般的活體練習),一定要事先熟練。
  肌肉也是一個問題,如果不解肌理,很容易傷及固定內臟的韌帶、神經,這些一
定都要事先的系統知識,也就是人體解剖學的臨床價值所在;換句話說,先有止痛技
術,才有西醫外科的出現,而這已經是十九世紀的事了。
  而且除了解剖學之外,還有許多人體的「生理問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包括了
血型、輸血、體液、抗凝血等技術的綜合運用,特別是抗凝血,這是西醫外科長時間
手術中一定需要的技術,也是能進行更高難度器官手術的關鍵。開腹之後血液會彌漫
創口遮蔽視線,一定需要止血技術,才能讓前面提到的解剖等學科發揮價值。這邊舉
一個「藍寶寶」的故事。藍寶寶原本指的是血統高貴,不過這邊是指先天心臟瓣膜閉
鎖不全患者,因為心臟瓣膜功能失調,導致全身靜脈血任意游走,讓皮膚呈現鐵灰色。
這要到1944年11月29日,美國醫生才成功幫第一個藍寶寶「開心」成功,這段故事被
改拍成電影Something the lord made(2004)。總之,這些技術能綜合運用,已經是
二十世紀的事了。
結論:二十世紀的外科醫學發展與成就
  演講的最後我以「三個腔的故事」結尾,人體主要由三大腔室組成,分別是顱腔、
腹腔與胸腔,這三個腔的排列順序是我依照它們在人類的歷史上被打開的時間(當然,
前題是患者要存活)。在史前時代,人類已經有開顱腔的記錄,用以進行「釋放邪靈」
等宗教儀式;而腹腔慢很多,要到十九世紀;胸腔最慢,要到二十世紀。為何會有如
此大的時間差?原因很簡單,關鍵是醫療技術。
  在此我們有可以注意到「暴力」的醫學用途,今日的西醫外科之所以成功,那是
太多外在因素介入的成就,我們可以說直到二十世紀以前的西醫外科手術根本就是暴
力,因為外科主要就是處理「看得到」的外傷,「順便」處理身體裡面的問題,當解
剖學越發達,外科醫生反而更加謹慎不敢亂下刀。
  或許各位會質疑不是仍然有傳統的醫學成就嗎?在此我告訴大家,傳統的外科成
就其實僅限於「易止血」、「定點止血」的外科,總之就是傷口限定在某一範圍的外
科。例如前面的開腦,人因為腦殼硬肌肉薄血管少,可以使用暴力強押止血,這種原
則亦適用於截肢,它們的共通點在於範圍局部、易找施力點,之後配合迅速切除,並
能迅速止血,例如中國太監的宮刑,就是先燒熱水,然後迅速切除,最後再以烙鐵印
上止血,這是點的範圍。
  這種傷口範圍最大以胸部為限,例如英國女作家Frances Burney,她因為罹患乳
癌,於是請了六個醫生到她家幫他手術。手術於她家廚房內進行,六名大漢將她抬上
餐桌,強押她四肢固定,由一人執刀,而唯一的消毒工具是白蘭地。手術最後成功,
Burney順利又多活了三十年,她將此段手術紀錄在她的小說中保存下來。
  但要注意,Burney或許只是特例,因為這種手術很容易因為病毒感染的敗血症而
去世,這種狀況在晚近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顯露無遺,由於傳染病、術後感染盛行,導
致在戰場上的各國死亡人數有時還低於得傳染病或感染而過世者,直到美軍正式參戰
後才有所改善。
  現代醫學的重大突破要到十九世紀末,全身麻醉術於1846年被提出,而滅菌手術
則要到1867年,抗菌藥物則要到1939年才正式發明,所以人類要到1909年可以治療梅
毒、1930’s磺胺藥問世與1942年盤尼西林的實用化,等到這些技術齊全後,並且能分
別「細菌」與「病毒」的不同,西醫在醫療行為時感染病致死機率大減,才有助於「
外科」的施行,並有助於上個世紀以來外科突飛猛進的發展。
  回頭再看,你還相信《三國演義》中華佗的神技嗎?
注1:此處「內科」是中醫用詞,中醫的「外科」比較類似今日的「皮膚科」,打開人
體的才叫「內」科。
作者: super1315566 (台灣中國,一邊一國)   2015-07-02 02:57:00
好文推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5-07-03 19:31: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