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16-10-18 17:46:44※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陳矯傳〉的裴松之注,有一處記載,
: 有助於說明所謂『曹操本姓夏侯氏?』的問題。
: 「婚于本族」,曹操並沒有將它除罪化。
: 就通常情理以及曹操的生平作風觀之,
: 如果曹操與夏侯惇真是同族近親,
: (照《曹瞞傳》的說法,曹操與夏侯惇兩人是堂兄弟)
: 徐宣如此地反覆猛捅陳矯的「婚于本族」,
: 等於也是在力捅曹操的陰私痛處,
: 這樣一來,徐宣豈有可能沒事?
: 所以呢,《魏氏春秋》所載陳矯「婚于本族」之事,
: 恰可側面證明《曹瞞傳》所言『曹嵩是夏侯惇叔父』之說,
: 並非事實!
: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諸曹夏侯傳》篇末說:
: 「夏侯、曹氏,世為婚姻」
: 應該還是理解曹、夏侯兩家族之間關係的最重要線索吧。
:
其實也可能是因為「贅閹遺醜」「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又與夏侯家特別親近,
故而有此傳言?
這裡順帶引一下《通典‧同姓婚議》的幾個案例。
本來是東晉的劉嘏與劉疇家通婚,
當然惹來物議。
於是劉嘏就引經據典地認為他沒錯。
他所說的其實就是姓氏分化後的問題。
他認為鍾姓出自鍾離,胡母姓與胡姓都是胡公滿之後,
結果複鍾單鍾複胡單胡彼此通婚沒人質疑。
這裡他只是這樣說,沒舉例。
另外劉嘏還舉了(汝南?)應氏韓氏互婚的例子,
應氏韓氏都是周武王的後裔,而這兩家互婚也無人反對。
後面具體舉的例子,
是東萊王基(《通典》作王皆)為其子釉(字稚賓)取太原王沈之女。
這兩家王姓都是周室之後,
譜第俱存,
結果鄭玄的高足王基居然認同這項婚姻。
而據荀崧所云,「於時清談,盡無譏議」。
劉嘏認為這樣說來他與劉疇那家通婚也無不可。
庾蔚之的看法是:
只要祭祀上仍屬共始祖,互婚即屬失禮。
春秋時魯昭公娶於吳,
即遭時人譏為失禮(魯、吳皆姬姓后稷後,但早就分家太多代了),
這點連孔夫子想為其國君諱都沒辦法。
可是只要另立始祖,例如傳說中堯與舜各自分家,
或者改朝換代以後反正那個名義的始祖也沒意義了,
那這種情況下雖說傳說同祖但共婚不妨。
但要是符合上述條件可是相去代數不遠呢?
這裡庾蔚之雖沒有明說,
可是陳矯似乎符合此例:
理論上陳矯反正在祭祀上算入陳家而非劉家了,
看起來符合已分家之例,
可是他家娶劉頌那家的女兒就合理嗎?
由於據說陳矯與劉頌屬「近親」,這就是個麻煩點。
庾蔚之認為,
《禮》云:「六代親屬竭矣」,似乎是個判準。
可是他還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
他認為「古人數易姓」,
表面上看來不同姓卻難以弄清楚是否非親,所以一定得弄清始祖。
可是後來人不再易姓,
庾蔚之似乎是覺得:規定簡單明瞭最好,省得一堆人想鑽漏洞。
因此他本質上還是不贊成同姓通婚。
如果依照這些討論來看,
1.王基與王沈彼此通婚,當時人並沒有反對。
2.但陳矯與劉頌(?)兩家通婚卻惹起爭議。
有可能那個時代還有第二個判準是親等關係?
也確實如板大所說,
無論是何者,諸夏侯曹彼此互婚都可能引起爭議,
可是看起來是沒有。
也許還是頂多只能解是為這些夏侯家與曹操是鄉戚之誼,
《曹瞞傳》所云是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