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張超字子並,河閒鄚人也,(1)留侯張良後也。有文才。靈帝時,從
: ^^^^^^^^ ^^^^^^^^^^^^
: 這位河間/河閒國人「張超」,
: 與那位和呂布串連攻擊曹操的「張邈」之弟「張超」,
: 兩者是同名同姓的不同人。
: 張邈、張超兄弟,
: 是東平壽張人(兗州‧東平國‧壽張縣)。
: 而這位「字子並」的張超,
: 則是河間鄚人(冀州‧河間國‧鄚縣)。
: 說到「河間鄚人」,大家會不會覺得好像有點熟悉感?
: 是的,名將「張郃」,也是「河間鄚人」。
: 都是「河間鄚人」,又都姓「張」,
: 這麼說來,「張郃」與「張超」張子並,
: 兩個人之間有沒有可能有某種親族關係呢?
: 假如張郃、張超確實有親族關係,
: 那麼,張郃可能就與河間張超一樣,
: 都是「留侯張良後也」囉?
: 如果是這樣,富有智謀的張良,
: 既有能文善書的後裔張超,
: 又有個縱橫沙場的後裔張郃,
: 留侯爺的後代也算是才兼文武了。
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有名的留侯「張良」後人,
除了河間張超和存在可能性的張郃以外,
尚有蜀漢的「張翼」。
《三國志‧蜀書‧張翼傳》說:
「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人也。高祖父司空(張)浩,曾祖父廣陵
太守(張)綱,皆有名迹。」
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傳》記載:
「(張)浩字叔明,……順帝初立,拜浩司空;年八十三卒。」
裴松之注引《續漢書》云:
「(張)綱字文紀,少以三公子經明行脩舉孝廉,不就;司徒辟,
以高第為侍御史。」
《後漢書‧張晧傳》則說:
「張晧字叔明,犍為武陽人也。六世祖良,高帝時為太子少傅,封
留侯。……及順帝即位,拜晧司空……四年,以陰陽不和策免。
陽嘉元年,復為廷尉,其年卒官,時年八十三;遣使者弔祭,賜
葬地於河南縣。子綱。
綱字文紀。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
司徒辟高第為〔侍〕御史。」
把上面裴松之所引述的《益部耆舊傳》、《續漢書》內文,
拿來與范曄《後漢書‧張晧傳》對照,
可知張翼的高祖父「張浩」,
就是東漢順帝時的司空「張晧」。
(若以字義的角度來看,
張翼高祖父的名,較可能為「晧」,
「晧」與其字「叔明」的「明」字義相呼應)
既然「張晧」的六世祖是留侯張良,
如此一來,便能得知:
張翼也是張良的後代。
: 有篇介紹張郃的網路文章,
: 在開頭部分提到張郃與張良、張超之間的可能關係: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356041
: 文中說道:
: 「張超被記載為留侯張良的後人,十有八九是自稱的」
: 我想,與其逕認為某某後代的記載是攀附式的自稱,
: 倒不如保留其可能性。
: 畢竟,無憑無據,又怎麼知道前人的說法就是假的呢?
: 若用如此態度去看待文獻記載,
: 這與一概相信『文獻上寫的都是事實』,
: 兩者都同樣有問題,所謂過猶不及!
: 話說回來,關於河間鄚縣的張氏來歷,
: 在史籍裡尚有另一個源流記載。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張氏》云:
: 「河間張氏,漢常山景王耳之後,世居鄚縣。」
: 依此記載,有一支「世居鄚縣」的張氏,
: 是漢初常山王「張耳」的後裔。
: 沒有在本傳裡被記載為張良後裔的「張郃」,
: 是否會是張耳之後呢?
: 又或者,張郃乃出自某個沒有什麼特殊先人、來歷好說的張氏家族,
: 就單純只是剛好既姓「張」、又住在「鄚縣」而已?
: 張郃:『張良?張耳?於我何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