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ckgolden (鎖金)》之銘言:
: 當年的三國,最受歡迎的政治明星當屬劉備了。
: 打著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漢獻帝皇叔的名號(究竟是真是假在此不多作探討)
: 到處攏絡人心,可見得當時的人對血統還是相當重視的
: 而孫權呢?其實他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法家─孫武的後代,父親孫堅又被封為長沙太守
: 與烏程侯,孫權的血統也不比劉備差到哪去才是。
: 怎麼演義裡仁義兼備的劉皇叔,因為自己的身世而受到高度的禮遇(如袁紹出城二百里
: 相迎)。
: 為何孫權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是孫武的後代,而像劉備這樣因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重視
: 呢?
孫子當時的名聲並沒有現在這麼大。
漢書藝文志中收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但並沒有多少詳細介紹。
歷史上第一個對孫子兵法進行注解的﹐就是曹操。
在曹操的"孫子略解"的前序中﹐曹操說孫子兵法"訓說況文煩富"﹐
(也就是太羅嗦沒重點)。因此曹操大刀闊斧﹐將漢代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
刪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所以曹操的書叫"孫子略解")。
由於曹操的作用﹐孫子兵法才從此真正興旺起來。
曹操的注解﹐在後代是孫子兵法的主流﹐
所以歐陽修說﹕"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而到了宋朝之後﹐固定的版本中﹐無論是"十一家注孫子"﹐還是"十家孫子會注"﹐
其他各家多數是對文字進行訓詁考據﹐曹操版本才是真正從軍事上討論孫子兵法。
(十家﹕曹操、孟氏、李筌、賈林、杜牧、陳皞、梅堯臣、王皙、何氏、張預。
十一家則加上杜佑)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
曾經有三種不同觀點不相上下﹐一是孫武﹐二是孫臏﹐三是曹操。
直到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了另一部"孫臏兵法"﹐
以及幾十篇在"十三篇"之外的、早已失傳的"孫子兵法"(如"吳問"、"四變"、
"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篇)﹐才完全確定孫子兵法作者是孫武。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曹操﹐孫子兵法很可能就跟孫臏兵法一樣失傳了。
所以孫堅、孫權宣稱是孫武之後﹐在曹操寫孫子略解並使之傳世之前﹐沒有意義。
而在曹操寫了之後﹐更加沒有意義。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