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k103 (以兼易別)》之銘言:
: 稍稍補充一點,我們可以把諸葛亮兩封與趙云有關的《與兄瑾書》拿出來對照下:
: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余裏,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
: ~~~~~~~~~~~~~~~~~~~~~~~~~~~~~~
: 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水經·註沔水上》)
: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
: ~~~~~~~~~~~~~~~~~
: 得綠崖與伯苗相聞而已。(《水經·註沔水上》)
: 也就是說,趙云沒燒毀的閣道,后來也因為大水而毀壞了,還把趙云鄧芝兩軍給隔斷了
: 所以蜀漢后來不用這條道進軍的責任并不能全算在趙云頭上
所以意思是﹐當第一次北伐失敗﹐蜀漢退兵到漢中﹐來檢討失敗﹐
諸葛亮上表自貶﹐趙雲也因燒棧道而被貶的時候﹐
趙雲說﹕反正我現在不燒﹐過幾個月也會發洪水沖毀掉﹐所以不能怪我。
這樣嗎﹖XD
這種以“未來可能會有什麼人力不可挽回的事情發生”的辯護﹐是沒有說服力的﹐
否則就什麼事也不要做﹐北伐也不要打算了﹐反正蜀漢最後還不是要滅亡。XD
當漢中檢討的時候﹐責任本就全部在趙雲“燒”。
另外﹐洪水沖垮跟人為破壞是不同的﹐洪水沖垮通常是幾段﹐
所謂道路全部被洪水沖垮也一樣﹐還是能夠有各處一段段留下﹐修復起來是容易的﹐
所以雖然說“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也就是除了翻越懸崖不能跟外界溝通﹐
完全被困﹐但並沒有被困多久﹐就是因為洪水過後修復起來相對容易很多。
這跟人為破壞燒毀是不同的。而且從趙雲貶職來看﹐趙雲的破壞是很徹底的﹐
否則也不會單單他被貶職了。
: 而且趙云燒棧道只是耽誤蜀漢幾年時間,想當年劉邦也是很大方的燒棧道,沒多久又出來
這幾年﹐諸葛亮就被堵在陳倉﹐最後死在五丈原了啊。XD
討論歷史要從歷史角度去看造成的後果影響﹐不能我們主觀認為“不過是耽誤幾年”﹐
有時不要說幾年﹐幾個小時的耽誤﹐就決定歷史的走向不同了。
至於劉邦﹐劉邦是燒了棧道﹐所以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他可不是從被燒的棧道走出來﹐而是繞道從陳倉走出來﹐
這還要多虧章邯忽略了堵住陳倉。
不要說得燒棧道很輕鬆﹐不用多久就能走出去一樣。
如果真那麼好修﹐項羽就不會在知道劉邦燒棧道後放心東歸﹐
而章邯等人也不會在聽到劉邦在“明修棧道”後還不作足夠戒備了。
: 蜀漢的人力同樣也是很寶貴的,養一個嬰兒至少十幾年才能成長為可用的勞動力吧
你的意思是﹐蜀漢的人力不是來自於今年十六、七﹐明年就可以用﹐
而是要從嬰兒培養起﹐十幾年後才能用﹖
事實上﹐由於當兵的通常是十七、八﹐(包括古代和現代)﹐
所以人力資源的考慮都是可以考慮到戰爭發起時的七、八歲的﹐
在這十歲之間的人力﹐都是可以預算在未來支出之內﹐因為戰爭不會影響到這些人
長大變成士兵﹐要到戰爭連續十年超額過度使用人力﹐才會影響到勞動力的補充。
所以一戰四年、二戰六年、抗戰八年﹐都沒有影響太多德、法、日、中戰後的人力情況。
相比之下﹐經濟的破壞(高額財赤)遠大於人力。
更何況﹐勞役力中﹐本來就有已經三四十歲以上﹐快要退出勞役征召范圍的人﹐
這些人的損耗不會造成多少未來可征召勞動力的減少。
而很明顯的﹐趙雲的軍隊是老弱病殘為主的大頭兵﹐而非訓練有素的精兵﹐
這樣的大頭兵的損耗﹐更是不能拿青壯精兵的損耗來比。
(這也是跟夷陵之戰最大的不同)
應該說﹐你也是太善良了﹐跟趙雲一樣過於仁慈。
但自古有言﹐慈不掌兵﹐該損耗的還是要舍得損耗。
故而我在推文中才說﹐如果讓魏延來就不會這樣了﹐魏延敢攻敢守夠狠。
: 征募是可以,不過夷陵之戰后益州疲敝,此刻恐怕還沒恢復過來吧
: 個人覺得趙云的行動在戰略上也不能算錯,只是取舍的問題
按照我分析的蜀漢戰略﹐很明顯﹐燒棧道的行動有影響到這個戰略的實行。
如果你認為燒棧道不影響到蜀漢的戰略﹐那麼你認為的蜀漢的戰略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