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大典"可疑的「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感謝B7th兄提醒資訊
說維基百科已將來源從裴松之修正為周壽昌,終於確認原來的出處是在
《三國志集解》的〈楊戲傳〉裡〈季漢輔臣贊〉注談李邈的地方(藝文
印書館版903、904頁):
「周壽昌曰:五丈原頭,大星夜隕,至今千載下,猶有餘恫;廖元儉、
李正方俱為武侯貶退,侯死,皆痛泣而卒。李邈何人,敢為此疏?直
是全無心肝,使非後主之明斷,則讒慝生心、乘閒搆釁,恐唐魏元成
仆碑之禍、明張太岳籍没之慘,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變矣。見疏生
怒、立正刑誅,君子謂:『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首先維基百科儘管比"大典"好些,將《三國志集解》的版權歸給周壽昌
還是不對,最好應說是「《三國志》盧弼集解引周壽昌曰」,《集解》
畢竟是盧弼所編著的,譬如寫〝袁暐《三國志注》〞就不應該了(何況
如果說「審配戰于門中,既敗,逃于井中,於井獲之」是〝裴松之說〞
的,就更讓裴氏吐血了吧)。此一評論主要針對後主對李邈處置一事,
抽出這兩句未必能稱上後主一生的定論(連對孫權相隔卅年前後的評價
都不見得一致。更別說偽託裴松之的什麼清醒頭腦了)。至於將廖公淵
誤記為元儉,以古代才子憑恃記憶力的情形來說很普遍,倒還不算什麼
致命傷。另外「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則是來自《集解》的
〈夏侯淵傳〉注談後主對夏侯霸講的話(藝文版295頁):「周壽昌曰:
後主能作此語,亦復非常;後來對晉主語,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
自全耳。」但如今網上已經不少人以為是裴松之的評論,重複轉載後,
一查似乎筆數很多;這樣人云亦云後積非成是、以劣逐良的情形,看來
是滿悲觀的:等過個五十年,這些說法也成為一種已「有歷史的資料」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