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看法。
1.空餐盒的原始出處並不是《後漢書》,而是裴松之引用孫盛著《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因為這算是較近時代的人的記載,(孫盛離荀彧之死約一百年)
所以這個說法被大部分的史學家所採信,包括《後漢書》的作者范曄。
(其實《後漢書》不少關於漢末三國人物的傳記幾乎就是直抄《三國志》+裴註)
不過很弔詭的是,雖然大家都相信曹操逼荀彧自殺這個說法,
卻從來沒有人解釋過空餐盒是甚麼意思,所以曹操是否真有殺意,
的確也很值得商榷就是了
2.不過荀彧應該並非自然死亡。這點可以從第三條故事說明,
古人對著史極為看重,應當不會把自己編的故事丟上來丟人現眼。
所以這一篇應該是袁煒聽來的謠言。那既然會有這種離譜的謠言傳出來,
就代表荀彧之死在當時不但大條,而且極不自然,
才會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傳言冒出來。《魏書》的「以憂薨」其實頗有遮羞布的味道。
3.荀彧的立場問題我個人是贊同蘇大鬍子的說法,
畢竟早期他就以高祖之業期許曹操了,要說那是一時權宜,反而顯得荀彧待人不誠。
荀彧的問題根源來自於他的挾天子令諸侯大戰略。不錯,那是給了曹操一個方便的工具,
得以隨時製造大義名分以彌補他跟袁氏集團的差距,但問題是,
漢室的權威跟認同感也隨著曹操的活躍而提高了。可以看看赤壁之前,
漢室招牌對劉表跟孫權內部起了多大的影響。
所以赤壁之後就會變成,曹操的威望下降了,但漢室的認同還在,
還是很多人相信荀彧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政治神話。
而曹操赤壁後的舉動與其說他老了,不如說他就跟那些對外失利後的軍閥寡頭們一樣,
以增加自己對內的權威來弭補對外失敗的損失。以後的諸葛恪、曹爽,
乃至於桓溫、劉裕,皆是如此。
於是荀彧碰到的矛盾是:身為當時士林(不是台北士林 ="=)代表之一,他必須要出來說話,
而且是必須符合士族圈輿論的談話。曹老闆可以不管輿論沒關係,反正他拳頭大,
但荀彧是好不容易從「與宦官結親」標籤掙脫出來的人,他會更想去迎合士族圈的期待,
讓他在士族圈的位子更穩固。我覺得他的困境跟陸遜在二宮之爭時的困境有點像,
而且這困境是他一手造成的──是他的戰略造成心懷漢室的人變多、
復興漢室的聲音變大,以至於最後他要跟他的老闆對著幹。
所以顧千里曾經評論荀彧是憂讒畏譏,我現在覺得那是有一部分道理的。
其實最後,就....誰叫你曹老闆赤壁打輸了。
你赤壁打贏,天下歸一統,你就算叫宇宙無敵大將軍也不會有人反對的,
就是一個人算不如天算造成的悲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