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ilmystery (P.B. take me to the US)》之銘言:
: 韓浩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6%B5%A9
: 正史記載為袁術的手下
: 後跟隨曹操
: 看了韓浩的經歷
: 覺得此人挺威的
: 以忠勇聞名,並提出屯田制
: 為什麼這樣的人在<三國演義>裡沒有什麼發揮呢??
為什麼要有發揮?
就跟現在也很多人問為什麼陳到在《三國演義》沒發揮,為什麼誰誰誰沒發揮....一樣,
都忘了一件事:《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是史書,
他「毫無必要」對每一個人的事蹟都忠實呈現,
比起來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書中角色。
就拿《演義》以前的戲曲來說,為了需要一個反派或丑角,
把史實人物形象扭曲的現象根本是家常便飯事。(孫堅、魯肅)
如果你想要這些人物在小說中也有發揮,你可以自己寫一本。
: 還被虛構為長沙太守韓玄之弟
: "曾在博望坡之戰與漢中攻防戰中登場,為報韓玄之仇而與黃忠交手,結局被黃忠斬殺"
: 又為何後世之人會知道
: 長沙太守韓玄之弟"韓浩"是虛構自袁術的部下"韓浩"
: 而非同名同姓??
: (我覺得同名同姓的可能性很高吧,亦即羅貫中筆下的韓浩並非是來自正史的韓浩)
首先,《三國志》跟《演義》本來就是性質不同的文類,
《演義》可能是借用了韓浩這個人去創作一個《演義》需要的角色,
硬要講《三國志》跟《演義》的韓浩同人不同人,本身就犯了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的問題。
其次要問為什麼要借用歷史上的韓浩創作一個「韓玄之弟」的角色?
我們可以看韓浩出場的那回,是要跟夏侯尚一起當張郃的援軍攻打黃忠,
然後後面要接的是黃忠用驕兵之計計取天盪山。
既然是驕兵之計,對手就要嬌....不對,是驕才行。
夏侯尚在這邊就被描寫成一個盛氣凌人的將校,加上他姓夏侯,感覺跟曹家有點關係,
就更給讀者一個跩五八萬的公子哥形象。那既然夏侯尚是這個形象了,
韓浩就多少要跟他有所分別,可是同樣必須表現出急於跟黃忠決戰的樣子出來。
那設計成一個跟黃忠有私人恩怨的角色就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黃忠出場的時間也滿靠後的,這代表跟他有比較多互動的角色不多,
符合跟黃忠有較多互動、能跟黃忠有私人恩怨、又讀者能有明確記憶點的角色,
當然就非韓玄莫屬。韓浩我想只是他剛好姓韓,就被抓來擔當演出這個角色。
當然你要說另外自行憑空創造一個韓XX也不是不行,
但《演義》的作者也許認為套用史書上有的人物能夠更增添說服力吧,
就像《火鳳燎原》有時候也會這樣做。
附帶一提,在這裏面張郃扮演的是一個踩剎車卻煞不住的角色,
這也很合理,因為在夏侯尚跟韓浩來之前他已經嚐四敗了,當然會越打越保守。
尤其是對比他發豪語打張飛之前也是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就更增添戲劇性。
所以總歸一句,就是小說劇情需要而已。
小說歸小說、正史歸正史、苓膏龜苓膏、派氣功龜派氣功,
雖然《演義》的出色常常使大家混淆,但談論時最好還是得分清兩者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