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辛未、八月二十八
我們將鏡頭拉遠,正當皇宮動亂、皇帝出逃時,洛陽近郊東、西、北三個方位,各有
軍隊快速地向洛陽推進。
來自東方的是騎都尉鮑信,他先前奉何進之命返回故鄉泰山郡,募得千餘新兵,回程
來到成皋時聽聞何進的死訊,加速行軍。話說何進安排的另一支外兵、東郡太守橋瑁當時
應該也在成皋,但並沒有橋瑁與鮑信互動的記錄。
北方來的則是執金吾丁原的部隊,他原本在孟津等黃河口岸,聽聞洛陽有變,緊急率
領數千人的龐大部隊渡過黃河,向洛陽前進,企圖保護何氏一族,隨軍的還有擔任主簿的
呂布。
西方來的部隊就是董卓。前面提到,董卓原本駐軍夕陽亭,由於他弟董旻就在洛陽政
變的核心,理論上,至遲於二十六日下午,董卓就該收到政變的消息,他帶著三千人步騎
混合部隊花了二十七日整整一天的時間,完成二十公里的行軍,在晚間抵達洛陽西面的顯
陽苑,見到城中火光,這才命士兵給我跑起來。這時皇帝在城北的消息傳來,董卓隨即率
軍北上,總算在二十八日清晨,自百官公卿手中劫下劉辯與劉協,護送這兩兄弟回到洛陽
皇宮。
董卓迎皇帝於北邙阪的史料很多,其中最生動、最詳細的當屬王粲著作的《英雄記》
,前面「楔子:北邙阪之螢」一段主要便是依《英雄記》改寫。王粲的父親王謙是何進的
長史,當時王粲大約十五、六歲,何進還想把家中女孩嫁給王粲兄弟。八月二十五日政變
之時,王粲便處於動亂的核心,他所留下的記錄應可視為第一手報導。
有趣的是,即便王粲也發現,關於董卓見劉協一節,目擊者的傳述並不一致,有人說
董卓先對劉辯碎念幾句,騎馬來到劉協身邊,劉協本與閔貢共乘一馬,董卓說了一句:「
我董卓也,從我抱來。」便硬把劉協抱到自己的馬上;但也有人說,小劉協死不肯讓董卓
抱,最後董卓只能與劉協併馬而行。
從歷史發展角度觀之,小劉協究竟有沒有被老董卓強抱,實在不是個重要的議題,但
對當代的士人顯然有其重要性,某種程度描繪了董卓與劉協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的狀態。
那天,袁紹可能也在公卿行列中見證了董卓接駕,他可能還透過袁隗的引薦,與這位
袁家老故吏故作親熱地敘了個舊。他對這個渾身羊騷味的西涼老兵痞沒什麼好感,他們不
可能成為朋友,但這是否意謂他們就是敵人?
袁紹回到城裡,一名全副鎧甲、風塵樸樸的將官早在等他,那是剛帶著泰山兵趕到的
鮑信,他對袁紹說:「本初,董卓那廝手握強兵,將生異志,若我們不及早動手,將來必
定為其所制…本初,趁那廝的人馬剛到,兵困馬乏,咱們發動奇襲,必可一舉擒之!」
面對這樣的建議,袁紹的反應是「紹畏卓,不敢發」。
袁紹會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他雖能耍幾下刀劍,說到戰爭,他還是個在室仔,他底下
的西園軍、禁軍或袁家部曲多半也沒實戰經驗,面對董卓那支殺人無數的涼州軍,就像你
在市民大道籃球場大殺四方,突然來了幾個身上刺奇怪中文字的黑人說要報隊一樣。面對
二千名沒有武裝的宦官,你可以看起來非常英勇,但對二千名精銳西涼武士展開奇襲又是
另一回事。
不過我想除了害怕以外,袁紹似乎也沒理由採取激烈手段。在董卓進京不到二十四小
時的當下,憑什麼論斷他「將有異志」呢?董卓的出現並非意外,一如鮑信出現並非意外
;你說他有抗旨的前科,別忘了袁紹剛剛才幹過什麼事;至於董卓接駕時跋扈的模樣,換
個角度看,那是西涼人純真坦率的一面,而且董卓本來就是將軍、牧首級的人物,論資排
輩,說話大聲點也沒什麼。對這種性子豪爽的軍人,你敬他一分他敬你十分,若真動起手
來,搞成洛陽巷戰,誰都沒好處。
二十八日下午,折騰整夜的皇帝劉辯整頓衣冠,幸駕北宮崇德殿,天子六璽從宮閣中
被取了出來,雖然傳國璽未尋獲,但無礙朝廷重新開機。當天皇帝降詔(理論上應仍由何
太后稱制)改元,將年號由「光熹」改為「昭寧」,並大赦天下。朝廷提拔河南中部掾閔
貢為郎中,封都亭侯;另外免除司空劉弘、司徒丁宮職務,任命董卓為司空。
閔貢封賞不意外,倒是盧植,他不僅救了皇帝,還救了太后,卻什麼賞賜也沒有,還
是個小尚書,好像不大公平。這也不難理解,閔貢官小,封賞容易,盧植就沒那麼簡單,
高層的政治利益分配顯然不是現在的皇帝與太后做得了主的。
至於董卓,他當上司空頗費周折,他先找到某個言官,以雨不停為由,提出彈劾,將
劉弘、丁宮拉下台, 自己才上了位。以董卓作風,主動討官並不意外,不過亂成一片的
朝廷能那麼快地就彈劾與任命做出安排,士大夫集團的合作應該是不可少的,特別是掌握
尚書台的那票人,如袁隗、盧植等,而這樣的合作,應該不是董卓以暴力促成,而是基於
士大夫們的樂觀期待,相信冠以三公名號,在未來的「後宦官秩序」中,董卓將會是個安
穩、聽話的要素,甚至是個有力的支持者。《西遊記》裡頭太白金星對孫悟空搞的也是這
一套。
以歷史的結果觀之,這些士大夫顯然錯得離譜,董卓野心可比齊天大聖大得多,他費
盡苦心帶兵來到洛陽,並非只是想複製前輩涼州三明的模式,遊歷幾個高級職務,做為地
域平衡的宣傳樣板,然後在下一次權力鬥爭中被犧牲。他要的是主導的權力,主導自己、
主導涼州人、主導整個帝國命運的權力。
當士大夫在皇宮中忙著政治安排時,董卓在城外顯陽苑大營也正忙著以軍人的方式站
穩腳步。首先是吳匡、張璋帶著前大將軍府的部曲前來投誠,何苗的部曲在群龍無首的狀
態下,也選擇加入董卓軍。這某程度上應是董旻的安排,其實我滿想瞎扯些董旻先前在洛
陽為他哥打下多少的基礎,不過沒有證據支持。
另外就是虛張聲勢。史載,當時董卓兵力僅有三千人,怕不足以服眾,於是每隔幾天
就趁夜間派部隊潛出城外,天亮時再大張旗鼓回城,營造涼州兵團源源不絕的假像。
董卓另一個大動作就是殺丁原、併吞并州部隊,這部分我留到明天再說。(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