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hinkful (不是好漢,但也怕病來磨)
2021-03-20 11:00:35※ 引述《boman (暴 民)》之銘言:
: 我覺得討論歷史就講歷史,鍾會報告所要達到的目標是
: 徼功,但不是thinkful講的收降姜維數萬人,是想顯示
: 是自己阻姜維救成都才有鄧艾降服成都,於是利用語言
: 偽術創造了姜維西向成都的說法。
: 可以講從姜維行軍路線來看,魏軍在郪縣截住姜維前路
: ,到底姜維要去何處是不明,想去西邊的成都的証據是
: 不夠的,於是利用東西兩路部隊成功把方位倒置,西路
: 軍夏侯咸、胡烈等出現的位置按一般方位是在南方,所
: 謂方軌而西實際是往南方,甚至是東方也都可以,姜維
: 去郪縣向胡烈投降後,按鍾會本傳姜維從郪縣往涪城見
: 鍾會是走“東道”,涪城按地圖來看是在西北面,一般
: 來說是在西面,相對能來說如是“西道”是向東往吳方
: 向。
: 鍾會本傳想用阻姜維強兵救成都徼功,但從詔書只稱“
: 罔羅迸逸”,鍾會說法並不怎樣被朝庭接受,只是逃散
: 的蜀軍,鍾會稱姜維救成都是有指鹿為馬的嫌疑,要是
: 姜維救成都,夏侯咸、胡烈等並沒有需要跑長距離奔到
: 郪縣。
: 這次附上地圖會比較清楚,可以清楚Hartmann連史料
: 也解錯。在歷史板按史料來談,談姜維的錯和被誇大的
: 功績也不是什麼黑姜維。
首先感謝您以文章回應。
鍾會的上奏的確如您說的,
表現出如果不是我率軍把姜維的幾萬人包圍住,
滅蜀哪有如此容易,
是在向司馬昭邀功沒錯。
但是,您「堅持」姜維軍隊的行軍路線是往吳國一事,
請恕敝人依舊不能茍同。
原因如下。
如果比對《三國志鍾會傳》、《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三國志姜維傳、》
可以發現的是《三國志》對於姜維軍最後停止位置僅只提到郪,而沒提到五城。
《華陽國志蜀志》的廣漢郡五城縣條提到位於「郡東南。有水通於巴。」
從您自己提供的地圖上,即可看到五城的位置。
因此,如果把各種史料記載提到姜維軍隊行軍經過的城鎮,
路線為劍閣→閬中(巴郡)→廣漢縣(不確定是否有經過)→郪縣→五城縣,
接到劉禪詔書,
然後往東找鍾會大營投降。
《三國志鍾會傳》提到「維至廣漢郪縣,令兵悉放器仗,送節傳於胡烈」,
說明的是姜維帶領軍隊抵達郪縣,下令放下武器,
派人把自己的漢大將軍符節送至胡烈、夏侯咸處。
只知道胡烈他們是「出新都、大渡截其前」,
無法證明胡烈當時已駐軍在郪縣。
姜維在郪縣,那《華陽國志》怎麼提到五城縣呢?
敝人的推測是,走到五城縣的是姜維軍的前鋒軍,
他本人率領中軍大隊才走到郪縣。
下面敝人使用之前的地圖,及借用您的地圖,
標出郪縣、五城縣的相關位置。
https://imgur.com/a/xSFdwUB
請您、諸君思考,
姜維軍這樣的前軍中軍行軍方式,其目標是往吳國?
謝謝。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3-20 13:22:00關於五城 對照《水經注》:"(涪)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逕廣漢五城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作者:
KiSeigi (Kuroda.K.Masamura)
2021-03-22 22:22:00可能他們想去吳結果在蜀地內走錯路了 (這樣夠不夠黑?)
作者:
Landius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2021-03-22 22:57:00原來是迷路伯約啊? XD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3-22 23:31:00張松:搞丟我畫的西蜀山川處所圖 對得起我的首級嗎
作者:
boman (暴 民)
2021-03-23 01:51:00@Houei 你又錯讀ㄑ水經注〉,水出廣漢新都縣的是金堂水。當提及新水名時,後面的"水出“是講前面的水流源頭,很久以前就已經提你讀錯還繼續錯。涪水條文中有“又“的都是涪水支流。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3-23 04:53:00"東南流入涪" 請搞清楚涪是涪縣 即涪水流入涪縣 再來炫耀你的古文造詣"涪水又南,枝津出焉" 什麼時候往南的變成支流啦與其對文字鑽牛角尖 勸你不如把這精力拿來甩脫造謠姜維逃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