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略論曹魏的租稅管理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07-21 05:25:54
目前所見就小弟所查的吳簡,皆為定額租而無分成租
本文試圖找出離嘉禾年間23X年不遠的,曹魏租佃稅率
《魏略》告訴我們,曹操用棗祗之見屯田的該年,即已排官員去核定各戶該繳多少稅:
"初,太祖(196年)為司空時,以己率下,每歲發調,使本縣平貲。
于時譙令平洪貲財與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貲[舟阝]得如子廉邪」"
關於這個平,先參照《魏略》裡,諸葛亮對劉備說的一番話:
"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劉表),
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衆可也"
根據諸多研究吳簡的學者意見,調實可解讀做讓物資流通回市場上,以調節物價之用
既然躲藏到劉表治下的荊州山裡的人會不高興,意謂該平居被合理視為評斷較佳
帶回上述史料,亦即譙縣縣令根據曹洪的財產
評斷該繳出多少來使譙縣達成該繳的賦稅,等到過了幾年的204年時
著名的戶調制史料《魏書載曹操令》說道: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緜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
無令彊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筆者認為這條件適用在貧富差距甚大的,當時剛攻下審配專擅下的冀州第一大城-鄴
可分為兩個層面談:
1.照多少畝地而收多少稅,符合不讓強民有所隱藏,中飽私囊的原則
事實上曹操打擊豪族也是出了名的
2.偏偏又不能一下子過度重擊豪族,於是以戶為單位繳稅
表明弱民仍有選擇餘地,看是否形成黑戶的空間,因此肯定得有所謂配套
以免遭剝削而加重兼賦
至於怎麼配套來鼓勵脫離豪族,而為自耕農咧?描述3國人口嚴重損耗的字眼非常之多
茲舉〈張繡傳〉為例 ,畢竟時間點最接近:
"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
可知缺的非土地,而該想辦法把人綁在土地上,其方法如〈衛覬傳〉把鹽收歸國有後:
"以其直益巿犂牛。若有歸民,以供給之。勤耕積粟,以豐殖關中。遠民聞之,
必日夜競還",即所謂官牛是也!
看似東漢末才有的制度,未必延續到後面整個曹魏,所以請看《晉書傅玄傳》的解惑:
"耕夫務多種而耕暵不熟,徒喪功力而無收。又舊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
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施行來久,眾心安之。今一朝減持官牛者,官得八分,
士得二分;持私牛及無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懽樂
注意關鍵字"施行來久,眾心安之",故拿來貫穿整個曹魏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要進入重點,前面所談之繳的稅出自被評斷有多少財產,除了田地大小外
再來還有一個因素便是肥沃程度,像〈盧毓傳〉的 :
"文帝踐阼,徙黃門待郎,出為濟陰相,梁譙二郡太守。帝以譙舊鄉,故大徙民充之,
以為屯田。而譙土地墝瘠,百姓窮困。毓愍,上表徙民於梁國就沃衍,失帝意,
雖聽毓所表,心猶恨之"
以及鼎立局勢業已穩固下的嘉平年間,《司馬彪戰略輯佚》:
"可詔(王)昶、(胡)遵等擇地居險,審所錯置,及令三方一時前守。奪其肥壤,
使還耕塉土"
大家都還記得曹操曾試圖遷徙走魏、吳交界的江淮百姓,導致那邊的人被嚇跑
造就合肥以南唯有皖城吧!
沒人耕種的休耕土地,地力自然恢復的很好,便有肥壤可奪,這是三國中後期的情況
至於漢末、三國前期,則自黃巾、董卓、李郭和各軍閥間相互傾軋的大亂
休耕土地面積更不待言
而譙因為是諸夏侯曹的老家,所以在曹操不可能輕言放掉下,休耕期可想而知的長不了
何況曹丕還想大肆徙民!僧多粥少下,才有盧毓欲徙民於梁之舉
說到這兒,結合以前聊過的,可做判斷該繳多少稅的表徵計有:
1.因曹魏諸陂氾濫成災,所以容易招致水患處
繳的會比水利工程做的好的還少才對
2.理論上有百姓願意離鄉背井,趨向土壤較肥沃之地,會給個配套當獎勵
但屯田剛起步的通膨戰亂年代,儼然給錢不值、給糧又沒多餘的可給下
發配生口似乎是個不賴的選擇,不妨參考我前文提到之
曹操會去控制流通在市面上的生口數量
3.曹操嚴刑峻法出了名的,或可一定程度抑制官吏勾結大姓少報口袋深度
不過換個角度想,曹操當年起兵也是靠貴人變賣家產相助的
是以筆者感覺不會逼太緊,以免逼出反效果
《晉書傅玄傳》又提到晉初軍屯仍盛行:
"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自頃(泰始年間)以來,
日增田頃畝之課,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畝數斛已還,或不足以償種。
非與曩時異天地,橫遇災害也,其病正在於務多頃畝而功不修耳。
竊見河堤謁者石恢甚精練水事及田事,知其利害"
印證了魏初不求廣以耕地,實因租稅正比於耕地面積,而轉求精耕細作
後面的1畝數斛,更合乎嵇康養生論: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
演變至此,水害導致類似亂槍打鳥的精神,再怎麼肥沃的土地,一旦遇淹也沒轍
只好務多頃畝,甚至難以論定遇害程度而給出該繳多少的稅
畢竟曹魏中後期以降,經一段時間恢復喪亂、穩定發展後
不再具有廣大空曠無主地的條件,於是隨地廣人稀漸進消失後造成:
1.土壤肥沃度下降
2.選擇種植處變少
3.不時還有水患來問候
而被逼迫增加栽種地來以量制質,以前那個有本事種多少地就去種吧
反正種越多軍閥收越多的利多,將不再有
憑據不得已擴增頃畝大小而收益,亦不合人情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估,曹魏的租率,打從曹操時代的浮動式
直到曹魏中後期,考慮上述"施行來久,眾心安之"的官私牛分成收租
已逐漸轉變為"計牛輸穀"的定額值
其典故來自《魏武故事載令》:"施行後,祗白以為僦牛輸穀,大收不增穀,
有水旱災除,大不便。反覆來說,孤猶以為當如故,大收不可復改易。祗猶執之,
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時故軍祭酒侯聲云:『科取官牛,為官田計。如祗議,
於官便,於客不便。』聲懷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猶自信,據計畫還白,執分田之術。
孤乃然之"
當然囉,浮動式租率好處就是豐年就跟著大筆進帳,上1段史料留下深刻註解:
"其時歲則大收,後遂因此大田,豐足軍用,摧滅羣逆,克定天下"
漢末大片土地近乎皆無主之土,則軍閥接管以向民眾收取保護費的觀念
再落實《漢書王莽傳》的:
"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實什稅五也。富者驕而為邪,貧者窮而為姦,俱陷於辜,刑用不錯"
只不過將土地所有人,從豪強變更為軍閥罷了,儘管於客不便
但出錢出米,總比被強徵上戰場未知死活的好,除非繳不起稅的自願被募兵
最後附帶一提,王莽又下令不得賣買奴婢、男口不滿八,而田過一井者
分餘田與九族鄉黨
雖罪可至死,但《漢書食貨志》不諱言地指出當時"天下謷謷然,陷刑者眾"
而這現象直到東漢末、三國依然存在
由前文談及生口 & 眾所周知的土地兼併嚴重性,可見一班
作者: siliver (奶茶貓~~號:)   2021-08-02 16:56:00
作者: ggxxsheep   2021-08-04 23:10:00
傅玄傳的「士」即為士家?而其他記載的「士」又應如何分辨是否為士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