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出師表被認為是托名之作理由:
《後出師表》的真偽受到了廣泛的爭議,認為它是偽作的大致理由如下:
陳壽修《三國志》時未將其收錄在十萬四千字的《諸葛氏集》之中。裴松之注《三國志》
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即《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
於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
《後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
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
《後出師表》裏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
《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
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
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為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製
的偽作。
根據陳壽的概括,諸葛亮的文風是「文采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這在諸葛亮的其他作
品裡也可體現。然而《後出師表》中卻過分注重文辭修飾,有許多如「論安言計,動引聖
人,羣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這樣使用對仗排比而導致文章意思不通
順的地方。
關於漢高祖的看法與諸葛亮其他作品不同。在同時期的作品《論光武》中,諸葛亮認為由
於漢高祖相比漢光武帝水平有限,從而使漢初的群臣建立功業,且這種功業僅是「焦爛之
功」[6];然而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高度評價漢朝的開國君臣為「高帝明並日月,
謀臣淵深」。
by wiki
大致上認為偽作的是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