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蔡邕和王允兩人,官場際遇很相近
都觸怒了宦官,幾乎身死;後來也都被董卓延攬
可是看三國演義,就有比較誇大蔡邕對董卓之死的反應:
[後漢書 蔡邕列傳]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
[三國演義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
「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允怒曰:
「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敢哭耶?」
遂喚武士:
「與吾擒來!」
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個人認為這種創作,就是典型的「厚誣古人」,把輕微的反應抹成伏屍大哭
,為的只是製造王允殺蔡邕的合理性,這種筆法反而製造很噁心的不合理。
(實際上,王允掌權之後,才曝露出他個性當中的缺點,終至於敗亡;
這不該拿蔡邕來墊背)
奇怪的是,除了三國演義,連南宋戲文「趙貞女蔡二郎」,也直接拿出
「蔡伯喈」的名字,塑造他「背親棄婦」的反派形象,還要被雷劈死。
幸好還是有一部元曲雜劇「琵琶記」,才又凹回「全忠全孝」,真是命
運多舛...
也難怪陸游留下這首詩,說道: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