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之銘言:
: 我先講這種制度的好意,
: 我個人的解讀是不要讓同學們為了1分2分在那邊斤斤計較,
: 也不要因為失了幾分就影響了心情,
謝謝你的意見。
但這種「好意」的設計不只沒有解決為分數計較的問題,
只更加深原po所說的「運氣」成分。
為何計較1、2分?
根本的原因是因為1、2分對能選擇的科系影響很大
這就代表1、2分根本還不夠細
以近幾年指考物理為例,一般人可能覺得:
考 53分 或 56分 差不多
考 75分 或 78分 差不多
考 31分 或 34分 差不多
真的差不多嗎?
根據大考中心統計數字
差3分就是相差800-1000人
那可是至少20個科系呀!
這樣的事實要大家怎麼不計較1分2分?
打個比方:
如果大學入學方式是以比賽籃球投籃為唯一依據(分數)
是要每個人的機會是投 10球 還是投 1000球
比較能做到不計較1、2球不小心沒投進?
話說的重一點,
學測級分制跟國中會考就是在懲罰實力優秀的人,
它相當於只讓每個人投5球,就用這5球的命中率分高下。
如果真的是要解決計較分數的問題,
該做就是降低考試的運氣成分
最直接就是增加考試題數&分數(當然也增加考試時間)
範圍相同,難度相同
只是把原本100分的考題兩倍份量
對考生負擔會增加嗎?
相信考過指考的朋友們心中自有答案
: 這並不是學習的本意,
: 教育的本意應該是讓我們掌握高中的基礎知識替入大學打下基礎才對。
: 斤斤計較不一定對,
: 例如:我比你多對兩題選擇題多了4分,
: 也不表示我的智商比你高多少,
: 也不一定我一定比你用功,也許就是考前剛好瞄到題目,剛好考了出來。
: 但缺點就如同你講得那樣子,並且我個人也這樣子認為。
: 我比你多4分也是有可能表示我比你精熟,
: 比你多讀熟幾課,
: 剛好有出到那一課,
: 我會而你可能高三才臨時抱佛腳來不急看,
: 這也表示了我的程度是高於你的。
學習的本意是什麼是一回事
考試的本意就是要分類,分出程度,不然幹嘛考?
自己學的好不好自己不知道?
還需要別人用考試評量?
要公平?抽籤不是最公平?
: 但是教育專家可能以為未來社會的競爭,
: 不是只在比傳統的背多分模式。
: 這種選才模式也許就是犧牲一些公平性、客觀性,
: 去換取一種新的競爭力,如教授主觀以為學生的個人特質,
: 這些東西可能是傳統筆試無法測得出來的。
: 打個比方如移動迷宮1的試鍊,就不是筆試。
如果要這樣做也可以,
那要不要乾脆取消學測篩選,
只要自認有本事能念的就來報名,這樣會不會更增加競爭力?
結論是:學測是個超級爛的考試方式
(注意:我單指學測考試,而非申請或繁星等入學方式)
要就完全不要考,大家各憑「個人特質」去申請學校
要考就來玩真的,把每個人的努力準備程度分出來
現今學測這種評分方式根本笑掉全世界的大牙
拿各位父母繳的稅設計出這種制度的人有愧於台灣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