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計畫原為縮減城鄉差距,
給予城鄉高中平等的入學機會,
後來更名為繁星推薦,
招生方式沿用繁星計畫由各高中推薦入學方式辦理
大學以繁星推薦者的高中在校成績及學測級分比序後錄取
所以各高中推薦需符合大學所設定之在校成績條件
且通過大學校系檢定標準的應屆畢業生。
這種方法
實際上根本無法達到縮減城鄉差距與城鄉高中平等入學機會
首先是各高中畢業生規模不一
例如一所每年有五六百位畢業生的社區高中
應該會有五六位校排1%畢業生
如果這幾位學生都想申請相同大學的某一[熱門科系]時
這些孩子只能有一位能成為該校[熱門科系]第一順位繁星推薦
得與其他高中競爭繁星管道入學
同校其他畢業生就算是校排1%,
也很難再用繁星推薦選擇心中第一志願的相同學校科系
因為相同學校競爭激烈的[高含金量熱門科系]
想要第二輪第三輪甚至到第六輪都能如願
真的是很難了
所以這所人數較多的高中
同樣是校排1%的五六位優秀學生
想用繁星進入同一所大學熱門科系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結果
往往導致畢業生人數越多的社區高中學生
得屈就其他次之選項或較不理想科系向下選擇
以此類推
越後面校排的學生就得再往較後面更不理想的大學科系選擇
否則就是需要放棄繁星推薦
而其他畢業人數較少的高中
例如只有一百多位畢業生的高中
校排1%可能只有一位
重複爭搶同一所校系的機率會少很多
每位選繁星的學生自然比較有機會撕榜到自己第一志願理想科系
所以就會比較容易願意往繁星走
因為這些志願至少是不會離自己心中理想志願科系相差太遠
所以同樣是校排1%(或同等校排)的學生
繁星推薦對於不同人數畢業生的社區高中來說
根本就已不是一個機會公平均質的制度
再者還有學測級分的門檻
假設全部同樣都是1%
還是要看學測級分比序
真正弱勢的社區高中學生
學測成績很難與有菁英制(重點升學班)的高中相比
所以在競爭更激烈的前段頂大熱門科系
繁星名額往往還是被設有菁英制的高中拿走
因為能在這種設有菁英班的高中就讀學生
無論師資與家庭資源
也是一般社區型高中所無法比擬的
所以學測成績表現自然是凌駕社區高中學生表現
另外的個人申請管道入學
這個制度就更吃家庭背景與資源
舉個簡單例子
如果你是拜登或是全球知名企業老闆的孩子
個人申請時
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審查教授知道
這些教授鐵定會多看你幾次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
招收你這類學生比較容易培養成傑出校友?
還是找個打掃的或賣路邊攤的小孩容易培養成傑出校友?
大學辦學績效與募款還是需要有傑出校友的貢獻,
哪一類學生比較有機會彰顯辦學成效?
大家心裡都很清楚
前面只是舉例比喻
台灣的大學當然很難招到這類達官顯要的子女
不過概念是雷同
就是學生要想辦法提出讓教授會多看一眼的資料與條件
自然就會有多一分正取的機率。
所以如果你什麼都不是,
那麼請你辛苦一點
想辦法拿出夠優秀證明來吸引教授多看一眼
也許還有機會
因為夠優秀的學生
成為傑出校友的機會還是會比一般普通學生大
否則只能挑別人選剩下的了
※ 編輯: BEN600 (180.217.34.225 臺灣), 12/16/2021 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