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看一本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分析人的處世態度有三種類型: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
索取者:自私自利,看起來很優秀。
互利者: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
給予者:助人為樂。
二、
以本篇文章的例子來講。
1.因為B闆口才很好,想法很多
2.老闆原本答應該我放假。之後又要我補班
開始虛擬股東出來扯謊(自己私下求證過)
3.當老闆跟你說 公司沒賺錢 沒年終 沒開工紅包XD 加班沒加班費
4.這3年只調一次薪水
(而且是我主動要求 才答應調薪。而且還遲了5個月才調)
5.言語辱罵大小聲、拍桌子....
最後用當全體同事在場時羞辱我
6.但是一年他們全家大小日本來回玩了4.5趟
以上這些都是書中描述過的特質,索取者。
a.從幫他發想品牌名字到
b.借他攝影棚拍攝商品(不然只有紙箱+白布)
c.還動用自己人脈帶她到對岸批貨市場
d.教她淺規則等等
以上是給予者的特質。
三、
如果給予者只是一昧地付出,很容易成為「索取者」的墊腳石,
並且對工作會失去熱情,易有疲倦感,所以成就是三者中最低的。
但是,當給予者學會了「利人利己」的策略,反而成就是三者中最高的。
什麼是利人利己的策略呢?
首先「分辨」對方是不是索取者。
如果對方是索取者,那就採取部份合作,並不會全心全意幫助對方。
如果對方不是索取者,就按原來助人的心態來幫助對方(互利者、給予者)。
這種策略就是採取「有效的時間資源分配」。
由於給予者大部份的時間分配在「互利者、給予者」,所以得到的回報會很大!
原PO說:「唯一學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