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0629w007
編劇生活不外乎寫作、吃飯、睡覺,工作很彈性,孤獨感卻也很強烈,
于尚民和鄭心媚這麼說
這期文化+訪問的對象是隱身在影視作品背後的編劇,採訪過程,時常覺得編劇的生活和
記者、文字工作者沒兩樣,每天面對的不外乎電腦和文字,工作的場所不是在家就是在咖
啡廳,只不過記者每天還能遇到不同的採訪對象,面對的人事物也有所變化。
但編劇可就不一樣了。編劇除了在劇本前期開發的田野調查會碰到人,或者是和導演、製
作方開會時,能與人面對面交談,其餘時日,他們能碰到的就只有周遭親友,再來就是電
腦和自己。
于尚民:成為編劇要能自律和規律
「常常有孤獨感啊,尤其每次開完會,背著包包走出會議室,孤獨感特別強烈。」于尚民
的個頭高大,說起話來聲音卻非常柔和,儘管他在業界的編劇資歷已經有十多年,但面對
投資方、製片、導演第一時間對作品的批評和回應,即使心臟再強,他坐在會議室裡,就
像個箭靶一樣,隨時會被迎面而來的箭給重傷。
于尚民過去寫過電影《甜蜜殺機》、《命運化妝師》等許多劇本,他的編劇作品題材廣泛
多元,尤其喜歡懸疑驚悚類型。入行的第一個編劇作品《現象》,描述警察到社區辦案,
過程中發生一些有趣的插曲,2006年得到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佳作,後續也成為《甜蜜殺機
》創作的源頭。
于尚民擅於書寫刑事偵查、懸疑、推理情節,而他的創作靈感來源,其實多半是來自於生
活或新聞事件。他表示,在寫《命運化妝師》時,無意間看到「新聞挖挖哇」,節目請到
一位女大體化妝師聊喪葬文化,讓他很感興趣。於是透過朋友找到這位女大體化妝師,也
到台中實際了解她的工作情況。
或許是入行得早,女大體化妝師年紀輕輕就看淡生死。然而即便把生死看得透徹,當大體
化妝師要面對的是自己的家人,要幫哥哥化妝,內心仍然很激動。這個故事激發于尚民的
創作靈感,回到台北打開電腦拼命寫,但寫到一半卻卡關,故事就被收在電腦的某個資料
夾裡,一放就是一年。
隔年看到劇本比賽訊息,于尚民才又把故事拿出來繼續寫,最後才完成《命運化妝師》的
劇本,並且得到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優等,後續也被改拍成電影。
于尚民表示,「原創故事的開發往往最耗費時間。」尤其在作品前期的醞釀和田調,要花
最長的時間,有時原創作品從發想到最後劇本完成,最常要花個2、3年,過程中甚至還可
能胎死腹中,或者是遇到創作瓶頸。
他以《甜蜜殺機》為例,原初他和導演連奕琦設定是要拍《火線追緝令》,後續投資方加
入,卻希望拍成《尖峰時刻》,一夕之間從推理劇變成喜劇,于尚民坦言,「 要我馬上
去做這樣大的改寫,心情上很難轉換,」當時一度很想放棄。後來他選擇「抽離」,跳脫
《甜蜜殺機》,改去寫電影《志氣》的劇本,獲取一些正能量。
多虧了這幾個月的「抽離」狀態,于尚民說,等到他再回頭看《甜蜜殺機》時,投資方又
將劇本定調為黑色喜劇,他認為這樣比較有創作的空間,幾個月後就把劇本完成。
創作過程時常需要搜集資料,于尚民笑說,「隔行如隔山」,每寫一個劇本之前,他會在
博客來上買各式各樣相關的書籍,像這陣子在寫一個跟貨輪有關的劇本,就買了很多跟貨
輪相關的書籍,但因為他寫的題材都跟刑事辦案有關,最後發現,家裡累積最多的都是刑
事偵查、法醫辦案、警察特考等書籍。
提到從事編劇這行要具備的特質,于尚民說,「自律和規律。」尤其是交稿的自律,因為
不用進辦公室打卡,也沒有人緊迫盯人追進度,他要求自己在白天時進入寫作狀態,晚上
則是運動、健身、看電影,建立自己的上下班模式,如此才能在編劇這行走得長久。
不過每天面對電腦、文字久了,依然會有撞牆期。面對壓力,于尚民藉由運動達到紓壓效
果,一方面是轉移注意力,同時也是藉由健身提振精神,「不然編劇工作蠻枯燥乏味的。
」
鄭心媚:編劇這行像在修行,面對的是寂寞
對編劇鄭心媚來說,週休二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上班族的小確幸,對她來說好遠好遠。
在當編劇之前,她是記者,新聞沒有挑週末放假的,身為記者,每天都得跟所有突發事件
賽跑,上、下班之間,界線是難以切割的。後來她當了編劇,那更是日日相連,規律休假
像另一個世界發生的故事,她想都沒想過。
直到今年初,她接了台語電視台節目部經理,才開始體會,什麼是週末假日。
「最不習慣的是早起。」鄭心媚留著過肩的長髮,個子嬌小,有著渾圓的大眼,笑時會露
出上顎的小虎牙,平易又近人。突然能放假了,從「自由業」轉換到打卡上下班的生活,
反而讓鄭心媚不大習慣,像是從另一個次元回到現實,最需要磨合的其實是她的「時間感
」。
她笑著回憶過去10多年來的編劇生涯,每天的日子就是「早上起床先喝杯咖啡,醒醒腦,
接著就開始寫作」的生活,編劇這個職業聽起來浪漫自由,但每天面對的其實只有電腦和
自己,「曾有一、兩個月幾乎沒出門,最多就是出去吃飯。」
編劇每天的生活不外乎:寫劇本、吃飯、睡覺。工作時間彈性調配,但面對的卻是「寂寞
」。
鄭心媚說,她做編劇時,沒有同事,寫本也沒人討論,「都是自己關在家裡或咖啡廳寫,
編劇這行像在修行。」她只能跟角色對話,或是享受田野調查的樂趣,「每次寫到中間會
跟角色產生感情,最後會很捨不得跟角色告別。」這樣的心境有如寫小說,只不過作家專
注的是角色的內心世界,但編劇則要把角色的心境化為場景。
多虧有16年的記者訓練,鄭心媚描述場景可拿手了,好比要描寫一位老闆很嚴肅,在老闆
前面加個形容詞,就能表達「嚴肅的」老闆。但若改以場景描述法:「工廠原本鬧哄哄的
,他一走進工廠,所有人都肅立了。」比起只寫「老闆很威嚴」還要生動。
過去鄭心媚曾以《燦爛時光》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她認為,一個好編劇除了在寫劇本前
要做足功課,田野調查也很重要,「田調做得少,就會出現很多bug 。」曾有許多朋友跟
鄭心媚抱怨,戲劇裡都會直呼立法委員為「立委」,實際上,在立法院見到立委,會稱他
們為「委員」,「這就是有沒有做田調的差別,好的編劇從小細節就可以看出專業。」
十年來的編劇磨練,鄭心媚發現,編劇平時要對「人」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觀察外,寫劇本
時也要為每一個角色設定背景,「包括角色的出生、家庭背景,小時候受哪個事件影響?
這件事情影響他日後哪些抉擇?怎麼面對愛情?工作的態度?父母給他的教育?」從各面
向將角色立體化,比起新聞寫作,「 戲劇要建構的是很綿密的世界。」
然而寫劇本時,她是角色的「神」,回到戲外,她卻只是一個「人」,現實生活就是壓力
,編劇的工作其實很沒保障。鄭心媚說,合理的編劇薪資是一部戲劇總預算的3%到5%,「
但通常都會再被壓低,幾乎沒有人拿到這麼多。」她剛踏入編劇這行的頭一、兩年,「幾
乎沒有拿到錢。」歸根究底是影視產業的不健全。
鄭心媚呼籲政府應推動編劇的定型化契約,「無論是給輔導金或是影視標案,應該要求製
作方訂立定型化契約,這對編劇的著作權才有保障,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創作。」否則
鄭心媚說,「就像導演吳念真說的:『做這行跟文人很像,跟對方提錢很不好意思,但回
到家就會很不爽。』」
好在這幾年台戲因為OTT的關係,題材逐漸多元化,不再侷限於小情小愛的偶像劇,從《
通靈少女》到近期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類型劇受到重視,打破過往製作、投資方的想
像,儘管是拍社會寫實抑或是政治歷史,只要登上跨國界的OTT平台,任一種題材都有觀
眾願意買單。
鄭心媚雖然成了台語電視台的一份子,但她還會繼續編寫,對她來說,「故事」是生命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現在有了週休二日,但放假時她還在想著呢,「台灣影視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由,隨時
隨地都有故事。」她腦袋裡都有許多故事靈感,包括把SARS拍成喪屍劇、台版《辛德勒名
單》等,「每次看到國外作品,會覺得台灣故事題材不輸他們!」她珍惜台灣這片創作的
沃土,雖然在中國壓力之下,劇組有許多時刻被迫面臨自我審查,但她驕傲地說:「謝謝
這塊土地給我的創作空間,我會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