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米炸彈客到248農學市集─專訪楊儒門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5/2045
文、圖/張簡如閔
「我正在尋找,尋找上帝開啟的一扇窗,一扇農民的未來、孩童的希望,如果你知道在哪
,請告訴我。」在狹小的牢房中,那個被媒體稱之為「白米炸彈客」的楊儒門一字一句寫
下他的獄中書,記述那段從尋常的農家子弟,以驚人之舉躍登全國頭條的心路歷程。在他
筆下穿插的回溯與自我辯證中,有著對政府行為的憤懣、不解,以及對土地、家園最深切
的關懷。
以炸彈客的形象為人所知的楊儒門,十年前因不滿政府加入WTO的政策,而策劃17起白米
炸彈案而鋃鐺入獄。過程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透過陳情、投書的方式期許農民的聲
音能被聽見,卻一次一次地吃閉門羹,終感心冷、失望。眼看無法循正常管道陳情、表達
立場,他自製白米炸彈放在台北各處,將對政府的呼籲黏貼在炸彈上,讓民眾、媒體、非
營利組織與政府看到了他的行動,並進而產生了對於農業面臨自由經濟的反思。
楊儒門在他的著作《白米不是炸彈》一書中寫道:「白米不是炸彈,何以背負如此大的罪
。在脫下現實主義、社會運動、反全球化、WTO、老農熱死在田裡或學童付不出營養午餐
費等沉重字眼之後,我看到的是一種真誠的浪漫。一如我們剥開沉重稻殼,指間剔透的白
米,像是農人的汗水般閃亮。」衝傳體制的過程中,他累積了許多傷痕與頓悟,不變的是
他心中對於農業的美好想像。
十年後的今天,「白米炸彈客」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於今年四月上映,在沸沸揚揚的
318學運落幕之際,為台灣長期面對的農業困境,開啟了公民關注、討論的契機。「這部
片所要呈現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農業這個議題。」楊儒門說,《白米炸彈客》的導演卓
立、監製李烈因為關心農業議題而拍攝這部片,希望透過電影的方式,讓更多人意識到台
灣農業面臨的困境。他表示,其實拍這部片根本不用經過他的「允許」,因為這部影片核
心觸及的是對農業困境的反思與關懷,而不是他這個人物本身。
經營「248農學市集」是楊儒門出獄之後,六年多來努力耕耘的成果。回想起自己從白米
炸彈客轉而投入農學市集的過程,楊儒門說,一個人到了人生不同境界自然會有截然不同
的「視野」。他從一個來自彰化二林、由祖父母拉拔長大的農村子弟,蛻變成今日可以大
談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在台北各處號召農友投入生產友善環境的有機蔬菜
,希望他們參與「農學市集」,鼓勵他們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推廣好的農產品。
在經營農學市集的過程中,他認為找到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相當重要,「走出來面對市場
吧!」他指出,當前台灣尚未出現一個他認為可以向國外一樣穩定、長遠運作的社會企業
,在他的心目中,所謂的「社會企業」,就是要具備公益的目的,又要比一般企業做得更
好。
六年來他不斷與農友的互動與溝通,教導他們如何從傳統的耕作方式轉型,進而提供給消
費者無毒、有機、友善環境的作物。農學市集的模式也逐漸擴張,看到有愈來愈多農友願
意自主地走出來,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自家產品。除此之外,他也在天母、板橋、大稻埕
......等地設立農學園,讓農產品有實體的店面通路。
楊儒門笑著表示,過去和現在雖然在做看似很不相同的事情,但他的心態卻沒有多大轉變
,同樣都是本著希望台灣農業變得更好的念頭,他笑著說:「我當白米炸彈客是這個模樣
,今天也一直是這個樣子。」他認為,台灣農業的未來是有機會的,劇變的全球氣候,以
及近來的食安風波,都使得消費者愈加重視自己飲食習慣、願意嘗試與以往不同的農產品
,他相信透過大眾消費習慣的改變、鼓勵青年務農的行動,台灣的農業將能走出一條新的
道路。
==============================================================================
【你可能也喜歡哪幾篇文章】
‧社企新聞懶人包 (10/07-10/20)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217/795/1581
‧新世代社企「這個夢做得值得」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905/794/923
‧[新聞] 淡水捷運農學市集 賣菜也賣故事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