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pita (阿宗)》之銘言:
: 大學的時候,台灣第一個網站就在我身旁的 Sparc 主機誕生,那時正在和
: 另一個朋友討論 X-window,沒有意識到旁邊正在發生有特殊意義的事情。
: Linus 想要寫作業系統的時候,和他吵架的教授是我喜歡的作者,所以在
: 第一時間看到他們的爭論,後來也下載了第一次發表的 Linux。
: 超過三十五年來,我跟著台灣和世界的腳步,見證許許多多的資訊世界的
: 最新發展,甚至我自己也該算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台灣第一次的事情,
: 都有我的參與。
真羨慕你生在那個只要寫個冒泡排序就可以進google的年代
: 第一個不對勁的東西,應該是 LeetCode, 這種類似 IOI 的校園式考題,
: 好像漸漸地改變人們對於技術能力的認知。
這樣才不會有很多人賣老然後其實爛到的爆的人,在者
考題目是為了工程師的素質,你看一下FLAG大公司每年招多少人
唯有用刷題去區分工程師才是最快選擇,不然一般面試你要怎麼知道對方能力?
你問的線上問題他搞不好沒碰過,用刷題就是唯一解
: 早在三十年前,這類的題目就在學生中流傳,但有實務經驗的人都知道,
: 那和真正的程式設計,不是一回事。其中最大的關鍵是,真實的電腦運算
: 不是在平坦的電子空間中運行的,光是暫存器、不同類別的記憶體和儲存
: 媒介,就可以讓我們花大量的精神去適應現實的硬體,甚至是每一年都有
: 不同的技術變化,花費時間討論各種樹狀資料結構及相關算法,則是想要
: 靠 IOI 金牌保送大學的高中生課題,這從來就是兩個不相干的世界。
經驗當然重要,但你知不知道軟體業最重要的叫作邏輯
一間正常的公司同是應該會很樂意把你經驗不足的地方補齊
而且了解底層本來就是身為一個上進工程師該做的吧
沒有資料結構跟演算法你覺得你的經驗能撐起擠K人數的伺服器?
: 可是現在卻不一樣了,愈來愈多的公司考這類題目,有許多人就靠著這種
: 新科舉制度而鯉魚躍龍門,考得過就是十萬美元年薪,於是他們就彷彿就
: 有了技術能力評斷的話語權,特別是在學生時代經歷過 IOI 或 ACM 競賽
: 接著又刷題直接考上大公司的年輕人,更是不可一世。
刷題在灣區是15萬起,然後美國學歷才可以喔
ACM競賽難度可能比你做過的項目還不容易,公司常有金牌實習生
說真的拉,99%一點就通,大部分自己看看源代碼就OK了
比較不足的是經驗的部分,就像你說的
IDE不太會設定需要老手幫他設定一下進進debug模式這樣
: 這是技術開發者從來沒有過的話語權喪失,我不太知道這是不是一個短期
: 現象,因為那些本身就不是依賴技術起家,只是靠著資本與高薪取得業界
: 地位的大型網路公司,似乎地位穩固,使得這個情況愈來愈嚴重。
: 另一個不對勁的東西,是 GitHub 的星星,似乎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和個人,
: 被捲入這個不怎麼客觀的評價體系,這個開源社區已經愈來愈不像是獨立
: 開發者參與的自由場域,而是組織之間爭奪技術話語權、以及開發者爭取
: 企業青睞的競技場。
: 這部分我就不說得太多,多說多錯,我甚至說不出怎樣才對,但就是感覺
: 不對勁。
: 總體而言,雖然這也有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中年危機,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
: 這樣茫然過,過去的同學和朋友們,已經散佈在範圍很大的科技產業中,
: 少數還在開發軟體的,也幾乎都只為特定硬體開發專屬系統了,好像只剩
: 一個在做手機 App 還算是純軟體業。
所以這就又回到最原始,甚麼能讓工程師走更遠的課題
喜歡純技術的人後面大多時間都會去到演算法的領域,更狂的走AI
寫代碼不就是要整節不要浪費太多空間跟時間嗎
怎麼專精一點濃縮成leetcode就開始噴了呢
有一個這麼好判定的基準點怎麼反倒更無力呢^^?
: 現在想開發技術當然也行,但得看你在 GitHub 有幾顆星,而且沒有台灣
: 公司,又或者什麼都不要想,免費幫別人的公司添磚加瓦。
你找個時間去看一下github上面幾個大宗框架你應該就知道原因了
看一下前端的最有感覺,很多台灣前端對演算法可能比較沒有關注
但vue的星星數不就暴增了,就是快好用簡單
github上面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商業拉
很多屁孩學生會幻想在github上面寫寫項目就會被大公司找阿啥的
不要傻了,除非你是某幾個大項目的共同作者才有可能
不然妳寫的那些東西人資根本連看都不會看
然後如果你真的想要開發技術其實可以發一下PR
覺得人家給你認證太慢就開一個分支弄一套不就好,是在抱怨?
真的喜歡技術就自己幹自己的,在乎那些星星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