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寫一篇像下面這樣的文章。
在我看人力市場是個不完全競爭市場。
市場上的供給者個個都不太一樣,而消費者也是如此。
那什麼因素決定軟體開發人力市場消費者找人的需求,
進而影響應徵者採用的求職策略?
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該團隊「開發的軟體之存在意義」以及「接下來要進行的工程」。
僱主依據軟體存在的意義擬訂它的非功能性需求與功能性需求,
然後依據這兩項需求決定軟體的設計,再依據軟體的設計判斷實作者該具備的能力,
最後依據實作者該具備的能力決定用人的標準。
然而,相同的軟體功能通常不用寫兩次,
僱主一般不需要在每次進行服務或服務不同對象時請他的員工再去執行相似的工作,
因此同一套軟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進行的工程之性質與工作量都不盡相同,
工程的實現難度往往也不同,於是團隊在軟體各發展階段用人的標準就不見得一致。
表面上大家都在討論「Soft Job」,但因為沒有先確立上述兩項主要因素,
所以你們腦海中設想的職位需求並不相同。
一旦腦海中設想的職位需求不同,你們基本上就是在討論不同人力市場的生態,
於是你們的求職策略自然難有共識,變成像瞎子摸象一樣人人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沒錯。
現在來看人力仲介提出的求職策略。
依我觀察台灣人力仲介多數工作是在滿足一些大型企業非常態(五年以上)
僱用人調整營運用資訊系統的人力需求。
由於這些系統通常是企業營運設施,它們存在的意義是輔助企業的日常活動,
因此它們的定位其實跟公司內部的 LDAP、EIP、電子郵件系統相似,
都是輔助日常經營活動的工具而非企業交付給消費者以換取金錢的產品或服務。
僱主通常會等到要調整營運程序時才會去找人在暨有的架構上小改這些系統,
而不是想找高手從零設計獨特的新系統或大改暨有系統的架構以打敗他的競爭者。
這類型的工程往往有範例可參考,僱主通常希望施工者很熟悉施工的環境,
在他們的架構上運用暨有的基礎照他們的慣例調整系統就好。
由此可見,雖然為滿足這樣的人力需求所開出的職缺名稱是 XX 軟體工程師,
可是從工作的本質來看,他們形同公司階段性約聘的 IT 或 MIS 人員。
兩者的差別只在於 IT 或 MIS 人員可能是透過硬體或軟體介面
調整公司暨有的 ICT 資產,而這些軟體工程師是透過 API 調整公司已有的 ICT 資產。
講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為什麼這個人力市場的僱主和仲介傾向叫人條列技術就好。
既然他們本質上是在找 IT、MIS 人員,
不是找高手實現以前沒人做過的產品以搶先佈局,打趴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
那自然不會像那些銷售或依賴 B2C 軟體服務的公司愛找名校天才去做產品,
或是要應徵者了解並靈活運用艱澀難懂的資料結構、演算法或科技運作原理。
他們只希望你有一定的心智能力,懂他們系統的 tech stack,
了解相似職場的文化能跟其他人好好合作,這樣你就有很大的機會能安穩、快速的上工。
試想你找 IT、MIS 人員調整 ICT 設備或信箱、AD 等服務時,
總不會希望他只懂一堆你其實不太有機會用到的高深演算法,
但絲毫不懂你用的作業系統、網路設備、應用軟體的運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一切都想等接到調整任務才去學,然後還整天嫌外面有新一代更高效的設備,
想叫你換新或是讓他大改設定以提升表現吧?
這就是為什麼常在媒合這類工作的人力仲介會認為多列技術有利求職囉。
不過,講到這裡我要強調…
說上面這些話的主要目的是想表達僱主以這樣的方式招募有其合理之處,
倒不是想替目前市場上的人力仲介護航。
事實上,我認為多數人力仲介都很不專業。
不僅不太懂客戶的文化與需求,而且也沒有能力判斷求職者的心智能力和學識基礎。
這些人通常只是傳達職務資訊,約約面試,
之所以能生存搞不好只是他夠認真經營自己和客戶的關係,
而不是有本事媒合可令買賣雙方都很滿意的交易。
因此我希望能藉著提出上面的見解供板上眾多求職者參考,
使大家能妥善擬定適合自己的求職策略,把自己銷往想去的地方,
同時也讓人力仲介更了解自己身處的市場特性以及文化,
進而使你們能改善服務的品質。
由於每間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軟體工程工作量和難度不同,
全球各行各業的競爭又白熱化,
因此我認為約聘駐點這樣的工作型態會是軟體開發人力市場的整體趨勢。
希望在那天到來時,我們的人力仲介能用週到的服務充份滿足買賣雙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