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Deck現在也入手兩週了
真的是把玩到愛不釋手(雖然裝那些有的沒的or除錯就佔了一半時間XD)
尤其冬天可以躲在被窩玩steam遊戲 真的很爽
簡單聊一些使用心得
本文分三塊 可以挑自己想看得看就好
1. 推薦Plug-in套件
2. 配件
3. 性能調校
1. 推薦可裝的套件
1.1 Decky Loader 必裝
https://github.com/SteamDeckHomebrew/decky-loader
https://imgur.com/CxiGaWV
所有套件之首 後面提的套件幾乎全是從這找的
裝了這個就能馬上體會SteamDeck社群的強大
一堆方便套件任你選
照著github內的教學一步一步做就好 很簡單
1.2 ProtonDB Badges 必裝
https://imgur.com/pKP3uub
這個套件可以直接在你的遊戲頁面標上ProtonDB遊戲等級
「不要相信」steam官方的相容性
直接看ProtonDB更準
https://www.protondb.com/
登入後可以看到你的steam遊戲庫的各遊戲可玩分布狀況
以我自己來說
https://imgur.com/kF1efsm
23X款遊戲
官方認證的綠標+黃標只佔32%
https://imgur.com/Jv6imKf
但ProtonDB認證的白金+金等級佔了70%
如果再把銀等級也納入就佔了82%
這才是你的「SteamDeck真正的可玩遊戲數量」
所以SteamDeck的遊戲相容性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堪
當然還是比不過原生Windows 但現況也夠用了
等官方版雙系統出來後 肯定會多灌一套Windows
另外關於ProtonDB等級
白金:完美運行
黃金:極小問題 或是只要調校一下or打個patch 就能完美運行
白銀:有明顯問題 且無法修復 但還是能玩
黃銅:有嚴重問題 只是能跑而已 這個等級已經不推薦視為可玩(例如每20分鐘死當1次)
紅標:沒法玩
基本上要有良好遊戲體驗我會推薦看黃金等級以上就好
白銀以下的還是等未來雙系統再灌在Windows玩吧
裝了這個ProtonDB Badges後
如果玩遊戲發生問題
可以在遊戲頁面直接連到該ProtonDB頁面
裡面會有很多人教該怎麼設定這款遊戲
1.3 ProtonUP-QT 必裝
https://davidotek.github.io/protonup-qt/
可以裝各種版本的Proton
例如GE-Proton、Steam Tinker Launch
也是照著網站或YT教學裝一下就好
記得一定得裝這個 你的遊戲可玩性才能參考ProtonDB
1.4 Animation Changer
1.5 Audio Loader
1.6 CSS Loader
這三個一起講
Animation Changer可以變更你的SteamDeck開機、休眠畫面
Audio Loader可以變更你的SteamDeck系統音效
CSS Loader會有很多SteamDeck主題能選
對喜歡自訂主題的很推薦裝
例如我把開機畫面換成DreamCast(我不是SEGA粉 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N5GNOdvn4
Audio Loader我選用PS3的選單系統音效(原版SD的系統音效真的很刺耳)
並使用Wii的選單畫面音樂(原版SD沒聲音)
CSS Loader我沒在用 不過也很多人做了不錯的主題(例如P5)
https://imgur.com/3XTQr8G
1.7 HLTB for Deck
How Long to Beat網站資料直接顯示在遊戲頁面
可以看每個遊戲的時長大概多久
https://imgur.com/x4jEREG
甚至不是Steam遊戲 只要有資料也會顯示
1.8 Bluetooth
可以快速連接已連接過的藍牙裝置(有時SD不會主動抓)
常外接藍牙設備的推薦裝
1.9 SteamGridDB
可以幫非steam遊戲加遊戲圖片(當然你要換Steam有的遊戲也行)
但限比較有知名度的遊戲
如果是冷門遊戲就還是只能自己乖乖抓圖來換
1.10 Memory Deck
想成是極簡易版CE就好了
單機遊戲改個錢或數值很方便
2. 配件
2.1 官方底座
雖說官方表示任何type-c hub都可以
但只有Steam官方底座能藉由SD更新最新韌體
而且官方一直有在調校底座 修復bug
光拿到兩個禮拜 我就收到2次底座更新通知
為了以後著想 建議有閒錢還是買官方的會比較好
能躲在被窩接便攜螢幕打電動就是開心!
https://imgur.com/rAmfFh2
2.2 保護貼、保護殼
如果你是買512GB版的SD 有防眩光螢幕
又很care防眩光功能 那就選霧面貼
如果選了普通玻璃貼...那就跟一般螢幕沒兩樣了 反射很嚴重
然後我不裝保護殼
除了SD本身的握感就很好(不像NS有夠難抓)
裝了任何保護殼都會沒法使用官方底座 這點要注意一下
2.3 Type-C磁吸轉接頭
覺得SD常常拔插Type-C接頭很煩的人
可以考慮一下Type-C磁吸轉接頭
尤其原廠底座的Type-C線不太好拔
有這個會方便很多
https://imgur.com/ytlYzp7
https://imgur.com/lc9kYDY
注意不是任何磁吸轉接頭都可以用
要有數據傳輸功能的 適用USB4.0接口
2.4 真無線藍牙耳機
看一堆老外YT在推薦藍牙耳機時
沒有考量延遲性就在亂推 完全無法理解
https://imgur.com/NFe9BVN
要挑SD用的藍牙耳機「一定」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點
(一) 有遊戲模式、低延遲模式
且該模式「必須」可以直接在耳機上開啟
不可以透過手機APP 否則很有可能沒法在SD上開
不可以透過專屬發射器 SD的type-c孔就一個而已
當然你不介意唯一的那個孔被占用的話就沒差
(二) 耳機支援aptx-ll協議
要注意不是aptx-adaptive
一堆商家搞不清楚 寫aptx-adaptive完美結合aptx-HD跟aptx-ll
並可向下相容aptx-ll
沒有這回事 兩種是完全不同編碼
而aptx-adaptive的延遲表現遠不如aptx-ll 要注意
方案(一)的真無線耳機非常多
而且也不貴 找一下應該可以找到適合的
(反推某X開頭的台灣品牌 音質跟做工實在不行)
方案(二)的真無線就很少了 而且偏貴
但延遲與音質都完勝方案(一)
而且SD跟aptx-ll耳機特別合
因為SD本身(還是linux?)就內建aptx-ll編碼
不像NS或Windows都得外掛一個發射器
只要第一次連上時 去桌面模式 把耳機編碼改成aptx-ll(預設是aptx)
以後就都不用改了
3. 性能調校
推薦這個人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ryobyte33
他有一些SteamDeck的調校影片都蠻不錯的 很實用
連CDPR的工程師都感謝他
3.1 PowerTools
https://github.com/NGnius/PowerTools
直接從Decky Loader找來裝就好
https://imgur.com/afOvTyP
把SMT打開
3.2 System ToolBox
一樣從Decky Loader找來裝就好
把Linux Huge Pages打開
注意每次重開機都會被關掉(休眠不會) 要重新打開
3.3 CryoUtilities
https://github.com/CryoByte33/steam-deck-utiliti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9_a1QQQns
詳細內容可參考影片
總之就是抓下來裝
並照著程式推薦的數值設定就好
照作者說法是不會有負面影響 而且還可以減少SSD/MicroSD的讀寫
3.4 把VRAM加大(UMA Frame Buffer)
同樣可參考上面影片
簡單步驟:
完全關機 -> 壓音量(+)鍵&電源鍵 開機 -> Setup utility
-> Advanced -> UMA Frame Buffer size -> 4GB -> 按select鍵(SD左上那顆)儲存
這個設定也是可以讓"大部分"遊戲效能變好
但有例外 作者測試RDR2反而效能變差
他覺得這是RDR2本身的bug 但其他(他測過的)遊戲都沒問題
所以這個調不調看個人
這些設定都是可逆的
如果覺得效能反而下降 那就反向調回去就好
3.5 幀數限制、螢幕刷新率與允許撕裂(Vsync off)
SD官方有推出一個功能
可以讓玩家自己調整幀數限制&螢幕刷新率
https://imgur.com/C5Z3zBz
很多人會推薦把fps鎖在40,並把螢幕更新率降到40Hz
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電量消耗
並因為螢幕更新率配合降低 使得畫面更流暢
這是對的 但我不推薦
尤其是在動作遊戲
詳情可參考這串
https://www.reddit.com/r/SteamDeck/comments/vwckdi/input_latency_on_the_steam_deck_what_its_like_now/
簡單說就是steamdeck本身就有不小的輸入延遲(input latency)了
有人測的數據:
不限制:31.8ms
60 FPS:75.8ms
30 FPS:145.9ms
這個問題到現在都還沒解決 輸入延遲敏感的人絕不要設定這些
附帶一提
有玩過卡普空前幾年出的洛克人X合集應該知道這片有很嚴重的輸入延遲
當時X1~3的延遲就是120ms左右 可以自己感覺一下
這對動作遊戲是致命傷
所以很不建議去限制fps
當然對不敏感的人 這就是個降低耗電量的大利器
另外只調螢幕刷新率是不會產生輸入延遲的
所以如果遊戲有內建幀數限制設定
那也不是不能設定
但
SD的螢幕刷新率最低只能設到40Hz
很多遊戲的幀數限制只給30、60、無限制這幾個選項
所以合不起來
不過廠商有給45fps選項 那就很適合限制螢幕刷新率
另外是允許撕裂(Vsync-off)
打開他(也就是關掉Vsync功能)
這東西也是輸入延遲的大元凶之一
當然以上東西在非動作遊戲都可以不用care
就直接調整限40吧 省電
3.6 類比(蘑菇頭)死區
按steam鈕 -> 設定 -> 控制器
把類比搖桿的死區全部設到最低
出廠設定的死區太大了 很不靈敏
設到最低其實還是有一定的死區 但還能接受
在不行就要針對遊戲調整
最後給還在考慮要不要買SD的:
1. 這東西不能便攜 除非你要出遠門
不然別想著能帶出去玩
這東西最大的價值是躺床、躺沙發、蹲馬桶的時候玩遊戲
沒有這需求就別碰
2. 這東西需要一定程度的電腦知識跟實作能力
不要想著他跟NS一樣什麼都會幫你打點好 插卡帶(下載) 開機 開玩
沒這麼簡單...但也不難 尤其SD的社群很強大
不過不想搞這些的也不推
3. 在等2代的 猶豫現在要不要買
這必須看你注重何項層面
https://www.theverge.com/23499215/valve-steam-deck-interview-late-2022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Valve的訪談
簡單說:
(1) 為了讓開發者在長時間有個一定的性能標準
下一代(或說下一版)SteamDeck不會有任何效能與架構的提升
(2) 下一版SD他們目前想改進的方向是電量&螢幕
可以想像成Switch lite、電力加強版及OLED 這種程度的改版就對了
如果這些都不是你care的東西 只注重性能
我覺得現在下手是很OK的
目前乳摸是說SD的改版機可能會在2023年末發表
那再下一代我自己推測是2025年末出現
等來台灣也是2026的事了
所以現在買 其實也不用擔心強化機or次世代SD會太早面世
大概就這樣
我自己是很滿意SteamDeck
那個自訂性與可玩性太強了(真的不想搞這些也能灌雙系統)
能趴在床上玩真的一大優點
就算現在很多串流方案 我還是比較偏好原生
畢竟串流的輸入延遲跟不時破圖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