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連結:
http://ppt.cc/zK4k 北美智權報
2.內容:
機器人獵殺你的工作!人類工作取代率出爐
唐鴻╱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機器人利用新世代感測技術與雲端科技的加持,使得人工智慧更能完善的滿足
多變任務需求,讓機器人除了先前取代人類體力密集型的工作外,未來也可能
取代腦力密集型工作,產生大量的「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
nt),牛津大學研究報告指出會遭到機器人優先獵殺的職業名單,而其衍生結果
不僅僅是科技問題,更會使整個社會環境與教育體系受到衝擊,需及早因應。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在工廠已經司空見慣,許多3D型工作:骯髒(Dirty)、疲
累(Difficult)、危險(Dangerous)更大量被機器人取代,增加效率並節省成本
…但由於工業用機器人基本上只按照既定的程式運作,只取代人類「體力型」
的作業,但近代隨IT技術與各種感測技術、海量資料(big data)、雲端技術(cl
oud-technology?)的發展,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與學習能力突飛猛進,很有可能
取代人類「腦力型」的工作—這正是人類先前遠勝機器人的優勢。讓許多過去
不會被機器人威脅的工作機會,也瞬間危如累卵。
工業用機器人取代體力工作,服務型機器人則可能進一步取代人類腦力工作,
型成科技性失業潮。
圖片來源:網路可公開使用圖片
服務型機器人將大舉進佔「腦力型工作」
服務型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這個發展趨勢已經逐漸明顯,而非危言聳聽。如g
oogle大舉買下Industrial Perception Inc、Autofuss、Bot & Dolly、Meka R
obotics、Boston Dynamics、Holomni、SCHAFT Inc、Redwood Robotics等8家
機器人公司,其中包含打造人型機器人為理想的SCHAFT Inc,很明顯除了大部
分不需要人型的工業型機器人外,具有人類外觀的服務型機器人也是發展目標
。
Amazon也透露,2014年底前,將有1萬台倉儲機器人(Kiva Robot)投入作業,相
較於2012年的1000台,不到兩年成長了10倍!倉儲作業並非工廠環境,並沒有
生產效果,因此這一萬台倉儲機器人,都是服務型機器人,亞馬遜還特別強調
「並不會因此資遣員工」,很明顯已經知道,外界擔心的是什麼!
倉儲機器人Kiva Robot的工作實況。圖片來源:擷取自Youtube公開影片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更曾經在2007年就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即早思考很多受
薪工作者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後,這些人要靠什麼維生,也就是「技術性失業
潮」。直到最近受訪,蓋茲仍然認為機器人絕對是改變世界風貌的技術。
除了科技巨擘用行動或是言談傳達出的趨勢,國外官學界也有相同的看法,德
國勞工部長Jorg Asmussen最近演講,談經濟發展,就說「機器人(自動化裝置)
已經開始取代人力,不知不覺也開始取代腦力,這趨勢在未來會影響到腦力工
作者,像會計師、股市分析師等、在超級市場櫃檯的店員也將是過去式。這不
應該造成不必要恐慌,因為新科技總是證明它們既是祝福、也是詛咒。」
而國外學者或研究機構,例如Stuart Elliot、Tyler Cowen、Erik Brynjolfss
on & Andrew McAfee等,都認為在這股趨勢下,最終將有80%的工作可以被自
動化的裝置或機器人取代。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反映出現實中,這樣
的狀況可能已經在發生:根據美國每五年調查一次的商業官方問卷調查,新科
技正在改變美國的經濟體系,但是卻沒有為美國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美國的
生產製造業者,2007-2012年間,銷售額成長8%,但是減少了210萬個工作機會
,應付薪水也大約降低了200億美元。25個勞動單位中,就已經有一個是機器人
。
機器人大軍壓境 牛津大學公佈將遭獵殺的人類工作名單
英國牛津大學,2013年發表了一份名為「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
MENT)研究報告,研究了702種職業,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機率,研究報告認為
,需要大量社交與創造性的工作,或是需要靈巧、彈性的運用技能的工作,機
器人都難以取代,例如各種領域的醫師/護理師、化妝師、消防員、策展規劃師
、藝術總監、心理治療師、宗教人員等。
相對的,最可能被取代的工作領域,包含信貸工作者(loan officers)、接待與
資訊助理(Receptionists and information Clerks)、法律助理工作(paralega
ls and legal assistants)、門市營業員(retail salespersons)、計程車司機
或私人駕駛(taxi drivers and chauffeurs)、保全警衛(Security Guards)、
快餐廚師(Cooks , fast food)、酒保(Bartenders)、個人金融助理(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電腦程式人員(Computer Programmers),其餘詳細名單
與被取代機率請參閱原始報告連結。
容易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工作與比率
工作類型
取代率
信貸工作者
98%
接待與資訊助理
96%
法律助理工作
94%
門市營業員
92%
計程車司機或私人駕駛
89%
保全警衛
84%
快餐廚師
81%
酒保
77%
個人金融助理
58%
電腦程式人員
48%
資料來源:Bloomberg , University of Oxford
該分報告並指出,並非只有前10大領域會有大量從業人員被自動化或機器人取
代,700多個職業都有被取代性,只是機率與數量的多寡,因此整體評估,以美
國為例,有47%的工作機會將有風險,而且這樣的變化在10年之內就很有可能
發生。
另一份研究報告「科技如何消滅工作機會」(How Technology Is Destroying J
obs)亦指出,近年來,科技變遷消滅工作機會的速度,已經遠高於創造工作機
會的速度。例如某人若是創造出能夠自動近行稅務規劃的軟體,將成為億萬富
翁,但同時消滅了無數會計人才的需求。機器人科技亦可能有同樣的效果。
機器人產業對就業的影響 近半人類丟掉工作將成社會問題
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無論是大規模的工作替代,或是某種類型的工作被消滅
,這種技術性失業,歷史上並不少見,例如汽車隨著大量生產技術普及後,就
淘汰了馬車,當然無可避免造成「末代馬車伕」失業,但是過去這樣的轉換過
程可能緩慢發生,有數十年的緩衝時間,例如前數汽車的例子,1893年美國亨
利福特完成他的第一輛汽車,但1908年能夠大量生產的T型車才出現,但直到19
30年代,人人才大致上買的起汽車,也才把馬車正式打入歷史,花了將近40年
。
但現代科技進步的速度,遠超過去,加上壓低成本的技術也是生產顯學,所以
產業的替代已經加速,因此機器人(或更廣泛的說,是自動化)所帶來的失業問
題,目前已經發生,未來速度還會加快,此亦有前例,例如電話接線生在短短
數年內就被自動交換機與電腦取代。
而根據前述牛津大學的研究,雖有47%的人類工作將被取代,但最可能被機器
人消滅的工作,以助理類或是低階服務業最多,實際上,這些行業在台灣現在
就已經充滿危機!根據勞動部最新公佈的薪資普查,最低薪的範圍就是屬於服
務業,包含教育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如洗車、大樓清潔)
、支援服務業(租賃、保全)、休閒娛樂服務業等。
目前這些服務業都還可以勉強有收入餬口,如服務機器人大量製造並壓低成本
之後,這類服務業的薪資不是被拉的更低難以養家活口,就是直接丟掉工作,
成為失業人口,如數量太大,絕對成為社會問題。
讓規律性的工作更有「人味」 避免遭機器人取代的風險
如前述,人類其實常常面對這樣的結構性失業,19世紀,製造技術很大部份取
代了技術勞工完成簡單任務;20世紀的電腦革命衝擊了許多中產階級的工作。
從成本的觀點考量,如果有利可圖,能夠降低成本,業主最後一定會採用機器
人取代人力,避開法定薪資、請假、情緒、粗心、輪替、離職等問題…
面對來勢洶洶的服務機器人化趨勢的衝擊,現在的低技術性服務型勞工,應該
被重新安置到一些需要創造力、社交力量、智慧、洞察力、等不容易被自動化
的工作上,除了教育或在職訓練,產業的配合也很重要,例如學者彭明輝認為
,政府可以投資第四級產業(藝術、文化產業),並配套的立法減少工時,並以
各種手段鼓勵在這類產業消費,等到基礎擴大,第四級產業就可以成熟到讓市
場自理—而這個產業是機器人較難以入侵的人類智慧堡壘。
而政府相關單位應了解被服務型機器人取代的高風險職業趨勢,妥善的規劃教
育系統。在職教育訓練,應該更重視「創造性」與「策畫性」工作能力的培養
,特別是人與人互動與溝通的能力,當機器人越來越自動化時,能夠展現真正
人性的能力,成為人類的獨門資產…但是,把所有解決方法都壓在政府端,根
據過去的經驗,可能風險不小,因此人人也都應有自救的準備。
其實,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服務工作,目前大部分也都在低薪的環境爭扎,
從業人員原本就應該研究如何提升附加價值,增加薪給。機器人替代的威脅,
只是讓提升附加價值的需求變得更刻不容緩,當然,其他工作也一併適用,因
為機器人科技突飛猛進,例如口語翻譯現在還是非人不可的行業,未來可能就
很難說。
相對的,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例如低技能服務業有很高的機率被機器
人取代,但並非100%被機器人取代。根據經驗,產業競爭後的存活者,因為物
以稀為貴,通常反而可能領不錯的薪水。如工業機器人在工廠運作的經驗,以
美國的生產製造工廠為例,因為自動化與機器人的普及,確實失去了很多工作
機會,但是,相對的,工廠也必須僱用不少原先沒有的技術人員,指揮、操作
這些複雜的設備與機器人,在這樣的循環中,美國生產製造業的技術人員薪水
反而逆勢水漲船高,從2007年的 45,818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2,686 美元。
如有心想要在服務型機器人的競爭下保有工作,需瞭解任何工作都可分為創造
性工作(creative work)與例行性工作(routine work),服務型機器人取代的,
多半是例行性工作,這類工作本來就是誰去作都差不多,有結果就好,效果通
常不太重要,但是如果能以創造性工作的要素,改良例行性工作,則附加價值
就可能打敗機器人:
1、推測工作委託人期待或是關心的內涵:讓工作內容超過委託人的期待,例如
成功的門市營業員,幾乎都擁有強大的社交能力,與素昧平生的購物者變成真
摯的朋友,這種能力短時間內機器人難以模仿與取代。
2、預想工作成果使用者使用的場景,並最佳化:工作成果如何讓使用者擁有更
好的使用者經驗,就是能夠預想「我的工作成果是誰,在何時、何種情況下、
何種原因、如何被使用」,並針對每個環節最佳化,提供比機器人制式化服務
更細緻的人性關懷,例如計程車司機雖然名列容易被取代的行業(同樣的,這一
行現在也已競爭激烈),但有計程車司機,加強日文能力,並到各飯店接洽,擔
任日本觀光客的司機兼導遊,更由於服務貼心,能彈性應對客人需求,生意源
源不絕,月入超過15萬,就是能了解客戶的需求,並最佳化的例子。
創造性的工作,或是發揮人性/創意提高工作的附加價值,都能增加工作讓機器
人取代的難度。圖為示意。畫家呂月華作品「墨綠的姿態」
圖表請見:http://ppt.cc/zK4k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應該會兩極化,無腦工作被機器人取代,有腦工作賺更多,機器人產業也賺